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制定固定的睡眠与起床时间
每天保持在同一时间上床和起床,包括周末。当一个人连续几天坚持稳定的作息时间时,体内生物钟会自动调整到相应规律。
2.逐步调整时间
如果目前的作息时间偏离目标,可以每天提前或推迟15-30分钟入睡及起床。例如,原来凌晨1点入睡、上午9点起床的人,可先将入睡时间调整为12点45分、起床时间调整为8点45分,直到形成目标模式。
3.早晨接触阳光
光照是调节生物钟的重要因素。早晨起床后20至30分钟的自然光暴露有助于抑制褪黑素分泌,让人更清醒,同时帮助夜晚准时分泌褪黑素促进睡眠。
4.限制午后咖啡因摄入
咖啡因的半衰期约为4至6小时,它可能影响入睡质量。下午2点后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品如咖啡、茶和能量饮料。
5.远离屏幕蓝光
在睡前两小时减少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因为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延迟睡眠启动时间。若无法避免,可佩戴防蓝光眼镜或开启夜间模式。
6.坚持适度运动
运动有助于提高深度睡眠比例,但应避免睡前2小时进行高强度运动,以免神经系统过于兴奋而影响入睡。
7.优化睡眠环境
保证卧室安静、昏暗、温度适宜(建议18-22℃),并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这些条件都有助于提高睡眠效率。
8.避免白天长时间小睡
白天的小睡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并且尽量安排在午后1点至3点之间。过多的小睡会削弱夜间的睡意,导致难以入睡。
规律的作息时间能够改善整体健康状况,有助于提升注意力、免疫功能以及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