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秀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神经内科
1.病变位置和大小:
腔隙性脑梗塞:通常发生在大脑深部的小动脉处,导致直径小于15毫米的小梗塞灶。常见于基底节区、丘脑、脑桥等部位。
脑梗死:一般涉及较大或中型动脉,导致更大范围的脑组织缺血坏死,病灶通常直径大于15毫米。
2.病因:
腔隙性脑梗塞:多由微小动脉硬化、高血压和糖尿病引起。这些因素导致小血管闭塞,进而形成腔隙性梗塞。
脑梗死:常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如房颤)或大血管病变引起,这些原因会导致较大的脑动脉阻塞,影响更大范围的脑组织供血。
3.临床表现:
腔隙性脑梗塞:症状相对较轻,可能包括单侧肢体无力、感觉障碍、步态不稳或轻度认知功能减退。因为病灶小且分散,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意识障碍。
脑梗死:由于病灶较大,症状往往更加严重,包括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具体表现取决于受累脑区的功能。
4.诊断和影像学特征:
腔隙性脑梗塞:MRI检查显示多个小的高信号区域,尤其在T2加权成像上清晰可见。CT扫描可能难以发现这些小病灶。
脑梗死:CT和MRI均能够显示较大范围的低密度区域或高信号区域,对应缺血坏死的脑组织。DWI序列在急性期尤为敏感。
5.治疗和预后:
腔隙性脑梗塞:强调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再发。由于梗塞面积小,预后一般较好。
脑梗死:除了控制危险因素外,还可能需要溶栓治疗、抗凝治疗以及康复治疗,预后取决于病变大小和救治及时性。
腔隙性脑梗塞和脑梗死在病变特点、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上存在显著差异。尽早识别和治疗这两种疾病对于改善预后、防止复发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