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飞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1.肿瘤定位:通过影像学技术如CT、MRI、PET等,在治疗前详细勾画出肿瘤的三维形态和位置。这些影像数据会被输入到放疗计划系统中,用于设计具体的放疗方案。
2.靶区定义:根据肿瘤的类型、大小、位置以及在人体中的生物学行为,医生将肿瘤及其可能受影响的周边区域定义为放射治疗的靶区。通常包括原发肿瘤区、临近可能受影响的淋巴结区以及安全边界。
3.放疗计划: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依据影像学数据和靶区定义,制定个性化的放疗方案。这个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放射剂量的分布、治疗次数以及每次治疗的时间等因素。
4.体位固定:为了确保每次放疗时患者的位置保持一致,常采用体位固定装置,如真空垫、模具或面罩等。这些装置能够帮助患者稳定地保持特定姿势,保证放射线准确照射到预定位置。
5.实时影像引导:在实际治疗过程中,采用影像引导放疗技术,通过实时影像对比患者当前的体位与计划体位,进行微调以确保精准照射。例如,利用X线、锥形束CT等实时成像技术,可以在每次治疗前或治疗过程中确认放疗靶区的位置。
放疗定位的关键在于高精度、高可靠性和个性化。通过一系列的精细操作,确保放射线能准确瞄准肿瘤,同时尽量保护周围正常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