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继南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骨科
1.急性期(0-6周):此阶段主要是保护受伤部位、控制肿胀和疼痛。在此期间,建议使用拐杖或其他辅助工具减轻脚踝负担。同时,应进行简单的脚趾运动以保持下肢的血液循环。
2.恢复期(6-12周):这一时期侧重于逐步提高活动度和负重能力。开始进行轻度的足部伸展运动,逐渐增加脚踝的活动范围,例如用手协助脚踝进行上下左右的缓慢移动。可以开始轻微的负重练习,比如在平稳的表面上用双脚慢慢站立,然后转化为单脚站立。
3.功能恢复期(12周及以上):目标是恢复正常行走和全面的功能运动。这一阶段包括更具挑战性的练习,如踝关节的本体感觉训练、弹力带抗阻训练,以及后续的跑步、跳跃等动态动作。在此阶段,应重点加强小腿肌肉群的力量和稳定性。
尽管康复过程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遵循逐步增加运动量的原则十分重要,以避免再度损伤。注意在任何阶段感到疼痛时,应立即停止当前活动并咨询医疗专业人士。确保适量的休息和营养摄入同样是顺利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