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出汗特点:
亡阳之汗多表现为冷汗,汗液清稀,常伴有全身皮肤冰凉。这类出汗一般呈现不自主、大量而持续的状态。
亡阴之汗则表现为热汗,汗液黏腻,汗出后皮肤温度升高或发热。这种出汗通常较少,但也可能是间歇性出现。
2.面色与肢体温度的变化:
亡阳之汗患者往往面色苍白或灰白,四肢冰冷甚至厥冷。此时血液循环极差,是阳气不能温煦身体的表现。
亡阴之汗患者多见面色潮红或深红,四肢较温暖或发烫,这反映了机体内热炽盛及阴津亏损所导致的外热症状。
3.心率与精神状态:
亡阳之汗患者普遍心跳微弱、脉象沉细无力,常伴有精神萎靡、神志不清,甚至休克。阳气不足使得心阳难以推动血液运行,致使生命活动趋于衰竭。
亡阴之汗患者的心跳多见急促或结代,情绪烦躁不安、口渴欲饮,甚至出现昏迷。这类表现源于阴液大量流失,机体处于强烈内热状态。
4.病理机制:
亡阳之汗往往由寒邪侵袭、阳气虚脱或失血过多等引起,属于阳气虚衰导致的危重情况。
亡阴之汗多因高热、剧烈腹泻、大量出血或重病导致阴液耗伤,属阴液亏虚的严重病症。
5.治疗原则:
亡阳之汗需要紧急温补救阳,如使用回阳救逆的药物,常用附子、干姜等来恢复阳气。
亡阴之汗重在滋阴固脱,可考虑生津养液,常用麦冬、生地黄等,以补充失去的阴液。
区分两者对临床救治意义重大,应根据具体表现快速判断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