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欣欣主治医师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皮肤科
1.临床表现:
皮肤损害:常见于四肢伸侧和躯干,呈对称分布。初期为红色或紫红色小丘疹,逐渐增多并融合成片。
病情进展:随着病情发展,皮疹中央出现萎缩,周围有活动性的红斑及鳞屑。长期病变处可形成瘢痕和萎缩性皮肤病变。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发热、乏力及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
2.组织病理学检查:
表皮变化:可见角化不全和凹陷状萎缩,表皮基底层可见液化变性。
真皮变化:上部真皮内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血管周围尤为明显。真皮浅层胶原纤维束间隙扩宽,部分胶原束局灶性损伤。
其他特征:可能观察到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毛细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
3.免疫学检测:
自身抗体:部分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抗核抗体、抗SSA/Ro抗体、抗SSB/La抗体等。
补体水平:一些患者可能存在低补体血症,尤其是C3和C4下降较为常见。
免疫复合物:在某些病例中,可在皮肤病变处检测到免疫复合物沉积。
恶性萎缩性丘疹病的诊断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检查结果及免疫学检测,进行综合评估。在确诊后,应尽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以控制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