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跃副主任医师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康复医学科
1.病理机制:腔隙性脑梗塞是由于供应大脑深部的小动脉(直径通常在0.2至2毫米)发生硬化或闭塞,从而引发局部小范围缺血。这些缺血区域最终会形成小的空洞,即“腔隙”。
2.风险因素:该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和动脉硬化等。长期存在这些因素,会使小动脉内壁受损,增加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概率。
3.症状表现:腔隙性脑梗塞的症状取决于受影响的大脑区域。常见症状包括单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步态不稳、语言障碍等。由于病灶较小,有时可能症状轻微甚至无明显症状。
4.诊断方法:医生通常通过头部CT或MRI扫描来确定是否存在腔隙性梗塞。评估患者的病史和进行体检对确诊也非常重要。
5.治疗方案:治疗重点在于改善脑部供血及预防再次梗塞。药物治疗可能包括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及降压药物。同时,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戒烟、控制血糖和饮食调节,也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
腔隙性脑梗塞虽为小范围脑梗塞,但其累积效应可能导致显著的神经功能损害。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健康检查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