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病因:火疖子的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这种细菌通常生活在皮肤表面,当皮肤破损或免疫力下降时,细菌容易侵入毛囊,引发感染。
2.危险因素:
卫生条件不佳:如不定期清洗身体或与他人共享个人物品。
免疫系统减弱:糖尿病、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更容易发生感染。
皮肤损伤:刮痕、擦伤等轻微损伤可为细菌进入提供途径。
3.临床表现:火疖子初期表现为小范围的红肿和压痛,随之可能产生白色或黄色的脓头,严重时会导致周围组织的广泛感染。
4.治疗方法:
局部治疗:保持患处清洁,可以使用温水敷以促进脓液排出。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药膏或口服抗生素。
手术治疗:对于较大且反复发作的火疖子,可能需要手术切开引流。
预防火疖子需注意个人卫生,定期清洗皮肤,避免与他人共享毛巾等个人用品。增强免疫力,如通过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也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