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病理基础:痔疮是由于直肠下端和肛门周围的静脉丛扩张、曲张形成的一个或多个软组织团块。内痔常发生在齿状线以上,表面覆盖一层较薄的直肠黏膜,这层黏膜缺乏疼痛神经支配,因此即使有损伤也不会感到明显疼痛,但容易因摩擦或挤压引起出血。
2.诱发原因:粪便通过时,干硬的粪块对痔疮造成机械性摩擦,或者在排便用力过程中,腹压增加加重了痔静脉丛的充血,进一步导致黏膜破裂。擦拭的动作可能直接刺激受损的痔组织,加剧出血。
3.出血特征:痔疮出血通常是鲜红色,量少,且多发生在排便结束后,不与粪便混合。有时出血量较大,也可能出现滴血甚至喷血的现象,但一般不会伴随剧烈疼痛。
4.潜在风险:长期反复出血可能导致贫血,表现为头晕、乏力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痔疮可能进一步发展,甚至出现嵌顿、感染等并发症。
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多摄入膳食纤维和水分,避免便秘;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减少用力过度的情况;注意局部清洁,防止感染。建议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干预,必要时应及时就医以明确诊断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