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欣欣主治医师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皮肤科
1.局部类固醇药物:局部类固醇是治疗湿疹常用的药物之一。它们可以有效缓解炎症和瘙痒,但长期使用可能引起皮肤变薄、色素沉着、红斑等副作用。偶尔,可能会导致皮肤感染风险增加。特别是高效类固醇,需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以减少副作用发生。
2.非类固醇抗炎药:这类药物包括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和吡美莫司)。这些药物同样能减轻炎症和瘙痒,但可能引起皮肤刺激、灼烧感以及增加皮肤癌和淋巴瘤的风险。这些药物通常用于对类固醇无效或不适合长期使用的患者。
3.口服抗组胺药:抗组胺药主要用于控制严重的瘙痒。常见副作用包括嗜睡、口干、头晕等。第一代抗组胺药的嗜睡程度较明显,而第二代抗组胺药则副作用较少。
4.口服免疫抑制剂:对于严重湿疹,可能需要使用口服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甲氨蝶呤和硫唑嘌呤。这些药物能有效控制病情,但长期使用可能引起肝肾功能损害、血压升高、感染风险增加等严重副作用。定期监测血液和器官功能是必要的。
5.生物制剂:近年来新型生物制剂(如Dupilumab)被用于治疗中重度湿疹。虽然其副作用相对较少,但仍可能引起结膜炎、注射部位反应及其他过敏反应。
任何药物在使用时都应权衡利弊,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频率,以免引发不必要的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