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生物钟和睡眠驱动力
人体有一个昼夜节律系统,控制着睡眠和清醒的交替。当只睡三小时后醒来,身体的睡眠驱动力(即对睡眠的需求)可能暂时得到部分满足,而生物钟仍处于清醒信号较强的阶段。这导致人难以再次入睡。例如,如果深夜入睡但清晨因生物钟作用而自然醒来,即使睡眠不足,也可能很难重新进入睡眠状态。
2.压力和焦虑的影响
压力和焦虑会显著影响睡眠质量及能力。研究表明,长期或短期的心理紧张可能增加皮质醇水平,而皮质醇是一种能够抑制睡眠的应激激素。如果在短暂的睡眠后醒来,头脑因为压力或担忧过度活跃,可能干扰正常的睡眠-觉醒调节,使得入睡更加困难。
3.睡眠阶段的打断
睡眠分为几个阶段,包括浅睡眠、深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每个周期约90分钟。一夜中仅睡三小时意味着只完成了几个不完整的睡眠周期。如果在深夜醒来,错过了身体惯常的睡眠高峰期,可能进入一种“生物钟失调”状态,此时尝试再次入睡会变得更加困难。
4.外部环境的刺激
外界环境因素如光线、温度、噪音等可能在首次醒来后进一步影响入睡。例如,凌晨时光线开始增强,会通过视网膜刺激褪黑素分泌减少,从而抑制睡眠。另外,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也会干扰睡眠激素的调节。
5.生活习惯的影响
不良的睡眠习惯,如不规律的睡眠时间、睡前摄入兴奋性物质(如咖啡、酒精等),也容易导致这种现象。特别是饮用咖啡因的时间接近睡觉时,其代谢半衰期可达5-7小时,可能导致初期入睡后提前醒来,并阻碍后续的入睡。
调整作息规律,避免睡前压力增加,同时优化睡眠环境,有助于改善类似问题。如果症状持续,应尽早就医排查潜在的睡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