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制定规律的作息计划:每天固定时间起床和入睡,即使在周末也保持一致。生物钟需要稳定的节律,当每天的作息时间相差超过1小时,可能会导致昼夜节律紊乱。建议成年人每天保持7至9小时的睡眠时间。
2.避免使用电子设备:睡前1至2小时避免使用蓝光屏幕,如手机、电脑和电视等,因为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延迟入睡时间。如果必须使用,可以选择佩戴防蓝光眼镜或开启设备的护眼模式。
3.调整饮食习惯:避免在晚上摄入咖啡因、酒精和高糖食品,因为这些物质会刺激神经系统,使入睡变得困难。另外,晚餐应尽量清淡且不宜过晚,最好在睡前3小时完成进食。
4.增加日间的阳光暴露:白天适当晒太阳可以调节体内的生物钟,有助于早晨清醒和夜晚入睡。这种暴露会增强褪黑素的自然分泌,从而促进夜间的深度睡眠。
5.创建有利于睡眠的环境:保持卧室安静、昏暗和适宜的温度(建议18-22℃),并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同时,可以尝试使用遮光窗帘或耳塞来减少干扰。
6.适当增加体力活动:白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例如快走或瑜伽,有助于提高夜晚的睡眠质量。但需注意避免在临近睡前进行剧烈运动,以免神经过于兴奋。
7.如果已经长期失眠或昼夜颠倒,可能需要医生评估是否存在生理或心理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或睡眠障碍。必要时可采取药物辅助治疗,但需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
规律的作息是保障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恢复正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如果短期内难以完全调整,应避免急躁和强迫自己迅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