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作用机制与适应症:
氟西汀和帕罗西汀都属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常用于治疗重度抑郁障碍、强迫症、神经性贪食症等。帕罗西汀除治疗抑郁症外,对焦虑相关障碍如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疗效显著。
2.药物代谢与半衰期:
氟西汀代谢较慢,半衰期约为4~6天,其活性代谢产物去甲氟西汀的半衰期更长,可达7~15天。这意味着即使停药后其药效仍持续一段时间,有助于减少因突然停药引起的戒断症状。相较之下,帕罗西汀代谢快,半衰期为20~24小时,停药时更容易出现戒断反应。
3.不良反应:
氟西汀可能会引起失眠、激越等兴奋症状,但对体重和性功能影响较小,其兴奋特性适合伴随嗜睡或能量低下的抑郁患者。帕罗西汀容易引起镇静作用,同时对体重增加和性功能障碍的风险稍高,更适合伴随明显焦虑或失眠的患者。
4.药物相互作用:
氟西汀是肝脏细胞色素酶系统的强抑制剂,与其他药物联用时可能增加相互作用风险。帕罗西汀也有类似作用,但程度略轻。
5.价格与可及性:
氟西汀在临床使用较早,仿制药较多,通常价格低廉。帕罗西汀虽然问世时间稍晚,但现已普遍上市,价格也较易接受。
临床上选用哪种药物,应以患者的具体病情、不良反应耐受情况为依据,同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服用,不宜擅自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