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代谢异常:人体内钙、草酸或尿酸等物质的代谢紊乱会导致尿液中过饱和,形成结晶并沉积。这些物质随尿液排出时容易在狭窄的输尿管处累积,从而形成多颗结石。
2.尿路梗阻:输尿管发生狭窄、弯曲或先天性畸形,使尿液流动受阻,导致局部尿液浓度升高,更容易形成新的结石。
3.感染因素:泌尿系统感染会改变尿液的pH值,促进某些类型结石(如磷酸镁铵结石)的形成。炎症反应还可能导致局部组织损伤,为结石提供附着点。
4.饮食与生活习惯:高盐、高蛋白质和低水分摄入会增加结石形成风险。当尿液稀释不足时,矿物质和酸性物质容易聚集。
5.继发因素:若第一颗结石滞留时间较长,其表面可能成为新结晶沉积的核心,逐渐发展为第二颗结石。多次泌尿系结石病史也会增加复发概率。
6.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利尿剂)可改变尿液成分,增加特定类型结石的风险。
7.全身性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慢性肾病和代谢综合征等全身性疾病会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诱发泌尿系结石的形成。
这类情况需要根据个人具体病史、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结果判断,并制定相应治疗措施,如碎石术或用药控制,同时调整生活方式以减少复发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