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璞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血管内科
1.发病机制:主动脉硬化通常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即动脉壁内脂质、胆固醇等物质积聚,形成斑块,导致血管壁增厚、变硬和弹性下降。这一过程可使血液流动受限,从而增加心脏负担。
2.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高血糖和吸烟等。长期这些因素的影响会加速动脉硬化的进展。遗传因素也可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3.症状及并发症: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可引发胸痛、呼吸困难、疲劳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心肌梗死、中风或其他心血管事件。
4.诊断与评估:通过体检、血液检测以及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CT扫描等,可以评估动脉硬化的程度。
5.治疗与管理:主要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和必要时的手术干预。饮食控制、定期运动和戒烟对于减缓病情发展至关重要。药物如他汀类可以帮助降低胆固醇水平,从而减缓动脉硬化进程。
主动脉硬化虽然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但通过早期干预和持续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其对健康的威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有助于减少相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