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当机体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时,身体会通过分解脂肪储备来提供能量。大量脂肪酸进入肝脏后,会因为供能需要增加而发生代谢,但如果超过肝脏的处理能力,这些脂肪酸就会堆积在肝细胞内,形成脂肪肝。研究显示,长期热量摄入不足可显著增加肝细胞脂肪变性的风险。
2.引起酮症及酸碱平衡紊乱
饥饿时,由于糖原储备耗尽,肝脏会通过脂肪氧化产生酮体以维持能量供应。过量的酮体会使血液酸化,引发酮症酸中毒。这种状态若持续未被及时纠正,可能进一步影响肝脏功能和全身代谢稳定。
3.诱发肝功能衰退
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进而影响肝脏合成蛋白质的能力,如白蛋白和凝血因子等。这些物质的缺乏可能引发水肿、凝血功能障碍等表现,甚至发展为肝功能衰退。
4.加剧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
饥饿会增加体内自由基生成,导致氧化应激水平升高,从而损伤肝细胞。炎症因子的释放也会明显增加,进一步破坏肝脏组织结构和功能。
5.可能导致急性肝损伤
极端饥饿状态下,肝脏因供能不足而出现代谢失衡,可能出现急性肝损伤。这种情况尤其常见于节食减肥过度或患有某些疾病的个体。
避免长期饥饿,并保证充足且均衡的营养摄入,是保护肝脏健康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