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良元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神经外科
1.发病机制:腔隙性脑梗塞是因为脑内的小型穿通动脉的闭塞而引起。这些小血管通常只有几毫米长,直径很小。当这些动脉发生硬化或堵塞时,会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形成一个或多个小的梗塞灶。
2.高危因素:老年人尤其容易受影响,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硬化加剧。高血压是腔隙性脑梗塞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控制不佳的高血压会增加小血管的压力,导致血管壁损伤。糖尿病也会通过促进动脉硬化加重这种风险。
3.临床表现:腔隙性脑梗塞可能导致轻微到中度的神经功能障碍,例如一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或步态不稳。这些症状通常发展缓慢,但如果反复出现,会导致明显的功能损害。
4.诊断与治疗:核磁共振成像是用于诊断该疾病的重要工具。治疗主要包括控制高血压、调节血糖水平以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以预防进一步的梗塞。
定期监测血压和血糖,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减少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至关重要。早期识别和干预有助于减缓疾病进展和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