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日常作息管理
规律的作息时间可以帮助调节体内生物钟,从而改善情绪波动。建议每日保持固定时间起床和入睡,每晚保证6-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控制午休时间不超过30分钟,避免因长时间白天睡眠导致夜间失眠。
2.饮食调理
饮食中应增加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比如香蕉、鸡蛋、瘦肉、奶制品等,色氨酸可参与合成促进愉悦感的神经递质。
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镁元素,它们对神经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推荐多食用全谷物、深绿色蔬菜、坚果类食品。
避免摄入过量咖啡因和高糖分零食,以免引发情绪波动和焦虑加重。
3.运动疗法
每周进行不少于3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氧运动能够刺激大脑释放内源性镇痛物质和积极情绪相关的递质。
在可能的情况下,选择户外场所锻炼,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促进维生素D合成,有助于缓解抑郁症状。
4.社会支持与心理疏导
家庭成员需提供耐心和关怀,避免责备或施加过多压力,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
建议参加心理支持小组,通过群体互动增加归属感,同时借鉴他人经验以更好应对情绪问题。
定期接受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或人际关系治疗,帮助修正消极思维,并提升自我效能感。
5.药物治疗的配合
严格遵医嘱服药,不擅自调整剂量或停止用药,以避免症状复发。抗抑郁药通常需要数周才能见效,应保持足够的耐心。
定期复诊,医生会根据患者病程发展评估药物疗效及副作用情况,必要时进行剂量调整或更换药物。
6.危险信号监测
密切关注情绪突然恶化、自残或自杀倾向等警示信号,一旦出现,需立即寻求专业医疗干预。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异常疲惫、不明原因的身体疼痛,以及其他对生活兴趣显著下降的表现,这些可能是疾病加重的提示。
单相抑郁障碍需要长期的综合管理,除规范治疗外,还要注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心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