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文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肿瘤科
1.监测生命体征
在手术后的24-48小时内,每小时监测一次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氧饱和度。
通过连续心电监测观察心脏功能,特别是对于有心脏病史的患者。
每日测量体温,及时发现感染征兆。
2.呼吸支持
对于术后清醒且无需机械通气的患者,提供低流量的鼻导管氧气。
若术后患者需要机械通气,定期调整通气参数以确保适当的氧合和通气。
鼓励早期拔除气管插管,减少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
3.液体管理
术后最初几小时内给予充足的静脉液体,以维持血容量和避免休克。
根据尿量、血清电解质和血气分析结果调整补液计划,保持内环境稳定。
4.疼痛管理
使用多模式镇痛策略,包括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物和局部麻醉剂。
密切监测疼痛评分,并根据需要调整镇痛方案。
5.感染预防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定期更换静脉置管和引流管。
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根据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种类。
6.胃肠道功能恢复
待患者肠鸣音恢复和排气后,逐步开始口服营养,从清流质到普通饮食。
必要时使用胃肠动力药物促进肠道蠕动。
7.活动与康复
早期开始床旁活动和呼吸功能锻炼,预防肺不张和深静脉血栓。
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活动量,尽快移出重症监护室。
科学合理的监护和治疗能够帮助肠癌术后患者顺利渡过关键期,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