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胸外科
1.靶向药物的适用性:决定是否可以使用靶向药物需要进行基因检测,以确认肿瘤中是否存在特定的驱动基因突变,如EGFR、ALK或ROS1等。这些基因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别为10-15%、3-5%和1-2%。
2.治疗效果:靶向药物通常能显著延长生存期并改善生活质量。例如,EGFR突变阳性的患者在接受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厄洛替尼、吉非替尼)治疗后,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可达到10-14个月,相较于传统化疗的4-6个月明显延长。
3.副作用管理:靶向药物虽然副作用相对较少,但仍可能引起皮疹、腹泻、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并及时调整剂量或进行对症处理。
4.耐药机制:尽管靶向药物能有效控制疾病,但多数学者报告指出,患者在治疗12-18个月后可能会出现耐药性,需要更换其他类型的靶向药物或者考虑联合治疗策略。
晚期肺癌患者在充足的基因检测和专业医生指导下,仍然有机会通过靶向药物治疗获得生存获益。必须注意随时监测可能的副作用与耐药性,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