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胸外科
1.病因:过敏性肺泡炎的诱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
霉菌孢子:如从发霉的干草、谷物、木屑中吸入。
动物蛋白:如禽类、鸟类的羽毛、粪便。
化学物质:如某些工业化合物和药品。
2.症状:
急性期症状:通常在接触致敏原后4至8小时内出现,包括咳嗽、呼吸急促、发热和全身乏力。
亚急性期症状:长期、低水平暴露后出现,表现为持续咳嗽、呼吸困难、疲劳和体重下降。
慢性期症状:长期未得到治疗或持续暴露导致,可能引起肺纤维化,表现为严重呼吸困难、持续咳嗽和顽固性疲劳。
3.诊断:
临床表现: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工作环境及症状发生的时间和频率。
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片或CT扫描,可显示非特异性的肺部浸润。
肺功能检查:评估肺活量和气体交换能力,通常显示限制性通气障碍。
血液检查:寻找炎症标志物和特异性抗体。
支气管镜检查:获取肺部样本进行病理分析。
4.治疗:
避免接触致敏原: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可以显著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常用糖皮质激素来减轻炎症反应,特别是在急性和亚急性期有效。
支持疗法:包括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和适度锻炼,以增强整体抵抗力。
过敏性肺泡炎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避免接触已知的致敏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环境,有助于减少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