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6 11:55:18
烧水有学问,喝水也得讲科学。渴了就喝,这是人类机体的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它本身有一定的规律。但具体怎么喝,喝多少?专家们有种种建议。
1、多喝凉开水
对人体健康而言,最理想的饮料还数凉开水。所谓凉开水,就是把烧开的水倒入茶杯,盖上杯盖,等冷却到20°C - 25°C时就成了一杯凉开水。
经研究发现,开水自然冷却后,水中的氯气要比一般自然水降低50%,水的分子结构会发生某些变化,水的表面张力、水的密度、导电率等理化性能都有所改变,其生物活性比自然水要高出4〜5倍,与生物活细胞里的水十分相似,因而易于渗透细胞膜而被人体吸收,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改善免疫功能。
美国学者还发现,经常喝凉开水的人,体内乳酸脱氢酶的活性较高,肌肉组织中的乳酸代谢充分,故不易感到疲劳。
近年来,俄罗斯学者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又证实,若能经常饮用凉开水,还有预防感冒、咽喉炎和某些皮肤病之功效。诺贝尔医学奖两次获得者林德斯波林医生在《如何活得好》一书的养生术中,就提出“每天喝大量的凉开水”。
空腹饮水
天气炎热或运动后出汗过多,需要尽快补充水分,最好在饭前一小时少量多次饮水。因为空腹喝下的水,在胃内只停留数分钟,很快进入小肠,再被吸收到血液里,一小时左右就可以补充给全身的组织细胞。
由于体内水分达到平衡,吃饭时就可以保证分泌充足的消化液,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如果吃饭时大量补充水分,汤泡饭或者水泡饭,必然影响消化液的分泌,导致肠胃不和, 消化不良。
一些学者特别推崇清晨起床后空腹饮水。他们认为,人在睡眠时,尽管机体处在相对静止状态,没有明显的排汗现象,但通过呼吸、尿液分泌和身体表面的不显性排汗仍然损失了不少水分。起床后虽无渴感,但体内仍会因相对缺水而使血液浓度加大,血管壁收缩。
一杯水下肚,可使粘稠的血液稀释、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对降血压、预防脑溢血和心肌梗塞都有好处。尤其是中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开始增多,清晨一杯水,远胜过吃药。至于青少年,正处于机体代谢的旺盛时期,一夜睡眠之后,体内大量的代谢物有待排出。
一杯凉开水,剌激了胃肠的收缩,通过饮水的洗刷作用,使胃肠道保持清洁,大大有助于食物消吸收。如果喝完水再进行适当的锻炼,腹部肌肉收缩加强了饮水对胃肠的冲刷力。 如果水里再加点盐,洗刷胃肠的同时,还能起到排毒作用。
清晨空腹饮水,对人体保健显然有益,但也不可把它的作用过分夸大。有一段时期社会上流行“饮水疗法”,说是每天起床后喝凉水,可以包治百病。热闹一阵之后,便自生自灭了,因为它言过其实。有些人治病心切,饮水过量,甚至出现了水中毒现象。
切勿暴饮
有些人的饮水习惯不科学,一般情况下滴水不进,想喝水时一口气灌个“水饱”,还连叫“痛快”。其实这是拿身体开玩笑。
人体内的水主要分布于血液、间质液和细胞液里,它在体内必须维持相对稳定。人体的细胞膜是个半透膜,水可以自由渗透。如果体内水分大量增加,血液和间质液被稀释,渗透压降低,水就会渗入细胞内,使细胞肿胀,发生水中毒,出现头痛、呕吐、疲乏、视力模糊、 嗜睡、呼吸心率减慢、错迷、抽搐等症状。幸好人体肾脏具有调节体内水量的功能,通过排尿减少过量的水分,以维持平衡。但如果长期暴饮,势必增加肾脏的工作量,加速其衰老。
另外,暴饮还会加重胃肠负担,使胃液稀释,降低了胃酸的杀菌作用,并妨碍对食物的消化。胃内水量过多,重量过大,还容易患胃下垂。心脏病人暴饮,会因心脏负担过重而诱发心衰。
可见,喝水也要讲究适度,要一次少饮,多次饮,暴饮则伤身。
淡水不解渴
人都有这样的经验,盛夏三伏,高温酷暑,人体因大量出汗而口渴异常,端起凉开水,一缸子接一缸子,结果呢,越喝汗越多,越喝尿越勤,越喝口越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淡水不解渴”。
人体排队汗时,有许多维生素和电解质会伴随汗液而丧失,其中尤以氯化钠损失最多。如果大量出汗后光喝不加盐的淡水,那么进入体内的水分不但不能保留在细胞内,反而更容易随汗或尿液排出体外,结果是越喝越渴。有时还会引起心慌、乏力等低钠症状。
所以在大量出汗后,最好在饮水里放少量食盐,以便迅速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炼钢、炼铁等高温作业人员通常以盐汽水补充体内水分,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运动饮料。
运动在大量出汗后,必须喝含盐的饮料,方可维持体内电解质的平衡。道理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