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的预防和治疗药方

2015-02-06 11:04:02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而短暂的缺血缺氧引起的以阵发性胸前区压榨性闷痛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本病发病以40岁以上男性多见,常见诱因为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天气变化、急性循环衰竭等。发病原因多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亦可见于主动脉躲狭窄或关闭不全、梅毒性主动脉炎、肥厚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

  中医学将心绞痛因症状不同分别列人“心悸”、“胸痺”、“心痛”等症。发病主要与年老体虚、饮食、情志失调及寒邪内侵等有关。其发病机理有虚、实两方面。虚为心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实则为寒凝、气滞、血淤、痰阻等痺阻心阳、阻滞心脉。

预防

  首先,尽可能避免任何能诱发和加重心绞痛的因素。如:防止重体力劳动及过度精神紧张,避免情绪激动,避免过快或突然用力的动作:冬季注意保暖,外出宜戴口罩,避免迎风疾走:饮食要有节制,切忌暴饮暴食,少饮酒,不吸烟;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练气功、散步等。

  其次,应在医师指导下长期服用预防心绞痛发作的药物,平时可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每次50~100毫克,每日1次)。

症状

  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典型的心绞痛在胸骨后或心前区有一种压迫感、紧缩感或间痛,患者感到透不过气来,严重者有一种濒临死亡的窒息感,伴有出汗、面色苍白。疼痛一般持续2~3分钟,最多不超过5分钟。经休息或去除诱因后能迅速缓解。舌下含硝酸甘油症状可在5分钟内消失。

  疼痛的放射:心绞痛可向左肩、背或左上肢放射,甚至放射到无名指及小指,也可放射到头部下颌、咽部、牙齿、上腹等。

  发作诱因:典型心绞痛一般都发生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过度兴奋或悲伤)后。其他如大量抽烟、饮食,寒冷、酷热、逆风行走等也都可以诱发。

  一些不典型的心绞痛患者或者老年人由于痛觉迟钝,常可无明显胸痛,而为左替痛、肩胛痛或上腹疼痛,或者是气急、胸闷、软弱无力等,此时应提高警惕,以免误诊。

治疗

  发作时的治疗:发作时立即休息,一般患者在停止活动后症状即可消失。

  较重的发作可使用较快的硝酸酯制剂,如:硝酸甘油0.3~0.5毫克,舌下含服:硝酸异山梨醇酯5~10毫克,舌下含服。这类药物除扩张冠状动脉、降低阻力、增加冠循环的血流量外,还通过对周围血管的扩张作用,减少静脉回流到心脏的血降低心室容跫、心排血M和血压,减低心脏前、后负荷和心肌的需氧,从而缓解心绞痛。在应用上述药物的同时可考虑用镇静药。

  缓解期的治疗:宜尽童避免各种已知足以诱致发作的因棄,同时使用作用持久的抗心绞痛药物。

(1)硝酸酯制剂:

①硝酸异山梨醇酯,每次5~20毫克,每日3次;

②戊四硝脂,每次10~30毫克,每日3~4次;

③长效硝酸甘油制剂,每次2.5毫克,每8小时1次。

(2)毬体阻滞剂:常用普萘洛尔,每次10毫克,每日3~4次。

  这类药物阻断拟交感胺类对心率和心收缩力受体的刺激作用,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低心肌收缩力和氧耗量,从而缓解心绞痛的发作。此外,还减低运动时血流动力的反应,使在同一运动量水平上心肌氧耗能减少,使不缺血的心肌区小动脉阻力血管缩小,从而使更多的血液通过极度扩张的侧支循环(输送血管)流入缺血区。

  本药可与硝酸酯制剂合用,但要注意:

  ①本药与硝酸酯制剂有协同作用,因而剂量应偏小,开始剂量尤其要减小,以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等副作用;

  ②停用本药时应逐步减量,如突然停用有诱发心肌梗死的可能;

  ③心功能不全、支气管哮喘以及心动过缓者不宜使用;

  ④我国多数患者对本药比较敏感,难以耐受大剂量。

(3)钙通道阻滞剂:

①维拉帕米,每次80毫克,每日3次;

②硝苯地平(心痛定),每次10~20毫克,每日3次;

③地尔硫卓,每次30~90毫克,每日3次。治疗变异性心绞痛以钙通道阻滞剂疗效最好。

(4)冠状动脉扩张剂:

①双嘧达莫,每次25~50毫克,每日3次;

②吗多明,每次1~2毫克,每日2~3次。

(5)中医中药治疗:如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等。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