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的小偏方

发布时间: 2016-03-08 10:50:00

陈妍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中医科

  足跟痛也叫做脚跟痛,是由于脚跟一侧或者双侧疼痛或者红肿而导致的行走不便的一种疾病,一般在老年人的身上发现的比较多,特别是女性。那么足跟痛到底该如何进行缓解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个小偏方。

足跟痛的小偏方

  1、米仁根赤豆汁治足跟痛偏方

  做法:取生米仁根、赤小豆、土牛膝、木瓜以及牡丹皮各适量,加水炖煮食用。

  功效:生米仁根、赤小豆、木瓜、土牛膝、牡丹皮炖煮是治疗足跟痛最为常用的一种食疗偏方,对于缓解足跟痛有很好的效果,大家不妨尝试一下。

  2、葡萄根饮治足跟痛偏方

  做法:取新鲜的葡萄根洗净后,加水煮成汤饮用即可。

  功效:葡萄大家都不陌生,每年夏秋季的时候,正是吃葡萄的旺季,但是大家知道吗,实际上,不仅葡萄好吃,其葡萄根也是一味难能可贵的中药材,具有除风湿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足跟痛。

  川芎当归猪脚汤治足跟痛偏方

  做法:将猪脚洗净后,和川芎和当归一起炖煮约一个小时左右,吃肉喝汤即可。

  功效:川芎和当归都是活血通经的中药,与猪脚一起炖煮,可以起到很好的濡养经络的作用,最为适合患有足跟痛的患者食用了。

  黑豆红枣炖鸡肉治足跟痛偏方

  做法:将鸡肉、川乌、黑豆以及红枣洗净后,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煮约3个小时后,加适量的调味料进行调味即可。

  功效:川乌又叫铁花,具有很好的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作用,临床上一般用于关节疼痛、风寒湿痹等疾病的治疗,将川乌和红枣、黑豆以及鸡肉一起炖煮食用,对于治疗足跟痛效果是非常不错的。

足跟痛的原因

  中医学认为,足跟痛多属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因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

  跖筋膜炎

  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

  跟垫痛

  常发生在老年人,跟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为间隔,以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形成的弹性衬垫;青年时期,跟垫弹力强,可以吸收振荡。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

  跟骨后滑囊炎

  最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

  跟骨骨突炎

  常发生于8~12岁的男孩,病变与小腿胫骨结节骨突炎相似,是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牵拉引起的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点下方,可双侧同时发病。跑步与足尖站立可使症状加重。

  距骨下关节炎

  常发生在跟骨骨折后,是一种创伤性关节炎。

足跟痛的治疗方法

  理疗。

  口服一些具有镇痛效果的药物进行缓解疼痛。

  局部封闭治疗。

  矫正鞋垫以缓解跖腱膜张力,减轻刺激,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久治无效的足跟痛可采用手术的办法进行根治。

足跟痛的民间方剂

  苏木、白附子、麻黄、当归、川芎各30克,水煎浸洗脚部,同时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药液浸入肌肤。每次15分钟,每日2次。

  取较大的花岗石,煅烧后置于地,以童尿渍于上并立即将足跟部置于石上,任水汽蒸腾,切勿烫伤脚。

  取祁艾60克,乌梅10克,放入水中煎出药汁,倒入盒内,再将烧砖烧红放入药液盆内,患足放于蒸汽上熏洗,并用衣物遮盖,待药冷至温度适当后,将患足跟底部放于砖块上乘热下压数分钟(药液可以反复使用),每日l~2次。

  取乌梅适量去核加入醋少许捣烂,再加入少许盐,搅匀,涂敷在患足处,用纱布盖好胶布固定。每天敷1次。

  取川芎45克研成细末,分成3份,装入小布袋内缝好。将药袋装入鞋里,直接与患足痛处接触,每次用l袋,3袋交替使用,换下药袋晒干仍可用。

  取鲜苍耳叶适量,捣烂敷患处,外用塑料薄膜覆盖胶布固定,干后换药,不拘数次,如有起泡,可按烫伤处理,愈后再继续使用。

  取夏枯草50克,用食醋1000毫升,浸泡2—4小时,然后煮沸15分钟,先熏后冼患足30分钟,每日1~3次。

  取仙人掌适量,刮去其两面毛刺,然后剖成两半,用剖开的一面敷于患足痛处,外用胶布固定,敷12小时后再换半片。

  取鲜川楝叶30-60克,加红糖适量,捣烂成膏状,外敷患足跟,24小时后更换。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