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中风患者的饮食

2013-10-24 15:26:46

  老年人的心血管功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而威胁健康的动脉硬化、冠心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发生越来越多,并成为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脂肪代谢紊乱是形成冠心病及中风的病理基础,而高血压、糖尿病、抽烟、肥胖及缺少运动会更加重动脉血管的狭窄,使冠心病、中风发生和发展。

  控制能量摄入摄入过多能量会引起肥胖,而肥胖者合成胆固醇的能力会大大增加,这也是肥胖者更容易发生冠心病、中风的原因,保持适当体重会大大增加,这也是肥胖者更容易发生冠心病、中风的原因,保持适当体重则有利于降低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甘油三酯),所以必须控制体重,常用的体重评价方法是“体重指数”(男女都一样):

  体重指数(BM1)=体重(千克)÷身高²(米²)

  我国的体重指数(BMI)的评价标准是18.5〜24.0为正常范围;24.0〜28.0为超重,大于28为肥胖,而15.0〜18.5为体重过低,低于15.0为消瘦。

  控制脂肪摄入:大量的调查表明,摄人脂肪的质和量对血脂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摄入的脂肪占能量40%以上的地区,居民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显著增加,大多数日本人摄入的脂肪只占总能量的10%,所以动脉粥样硬化很少见。

  冠心病、中风患者的脂肪摄入宜占总能量的20%以下,其中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植物油和鱼油)的比例应适当增加,减少饱和脂肪酸的量(主要是除了鱼油以外的其他动物油),每天摄入的胆固醇不能超过250毫克,最好低于200毫克。

  不要吃冰淇淋蛋糕、植物奶油、起酥油、咖啡伴侣、珍珠奶茶、夹心饼干等含反式脂肪酸多的食物,否则不利于疾病的控制,或会加重病情。

  控制谷类摄入:谷类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摄人过多也是引起高血脂的原因之一,且是合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的原料,所以应该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谷类占总能量的50%〜60%,多吃含有较多膳食纤维的杂粮,也可用芋艿、红薯、荸荠、土豆代替主食,不要吃或少吃含蔗糖和果糖的食物。

  蛋白质:研究证实,摄入太多的肉禽类动物蛋白容易引起高胆固醇血症,摄人动物蛋白质越多,越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且病变越严重,而植物蛋白,尤其是大豆蛋白有降低血液胆固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每天摄入的蛋白质以每千克体重1克为宜,约占总能量的15%为好;每周吃2〜3次以上鱼类(最好每天吃鱼),每次200〜250克;牛奶含有抑制胆固醇合成因子,摄入牛奶中里含有胆固醇,但是含量很少,所以不必禁食,每天喝脱脂牛奶250毫升;每周吃2〜3个鸡蛋,不要用油煎的烹饪方法,以蒸、煮、炖为好;常吃黄豆与豆制品。

  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中的膳食纤维可以减少食物在小肠中的停留时间,减少胆同醇的吸收,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蔬菜和水果中的维生素C可以帮助胆固醇更快地代谢,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积,使血管弹性增加,脆性减弱,所以有防治冠心病及中风的作用;每天摄入500克蔬菜、200克水果、30克膳食纤维。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