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其实也怕热

2013-12-18 15:52:08

  平日说起来怕热的食物成分,大概首先想到的是维生素C,没有人会提到脂肪。其实脂肪也并非不怕热,只是不同脂肪耐热的温度不一样。

越不饱和,越不稳定

  油脂的区别主要在于其中的脂肪酸比例不同。饱和脂肪比例越大,耐热性会越强,也越不怕氧化;不饱和脂肪酸越多,耐热性就越差,也特别容易被氧化。比如富含亚麻酸(有3个不饱和键)的亚麻籽油,富含DHA(有6个不饱和键)和EPA(有5个不饱和键)的鱼油,都最好不要加热。大豆油就是因为亚油酸(有2个不饱和键)比较多,不适合用于油炸和爆炒。

  相比于大部分植物油,动物油的饱和脂肪酸比例高一些,多不饱和脂肪酸少一些,所以耐热性较好,适合用来高温烹调。椰子油、可可脂和硬棕榈油(棕榈油当中饱和度特别高的组分)也属于耐热的油脂。比如说,硬棕榈油能用于油炸方便面,是因为其中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比猪油还要大,所以相对较为稳定。

油受高热会产生毒物

  那么,如果一定要让本来怕热的油脂受高热,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不饱和脂肪酸在持续高温下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热氧化聚合、水解、环化等,不仅损失掉维生素E和必需脂肪酸这些营养成分,还会生成许多有毒有害物质。

  家里抽油烟机中抽出来的油总是黏糊糊的,就是热氧化聚合的结果;油烟的刺鼻气味,就是脂肪热分解产生的丙烯醛等挥发性物质。还有研究发现,长时间受高热的植物油,比如煎炸过食品的油中,还会产生反式脂肪酸。没有人希望自己的胃里吃进去这样一些有害健康的成分。

  过去人们用含有多种杂质的浑浊“粗油”来炒菜,油温到120℃以上就会冒出油烟,所以要等到油烟较多时,才能到达160〜180℃的最佳炒菜温度。

  如今人们已经用上了纯净清澈的精炼植物油,发烟点升高到200℃左右,大量冒烟的时候已经达到250℃左右。

  但是,很多家庭炒菜的老习惯没改,还是喜欢弄到满锅油烟再放菜,就非常不明智了,既会破坏维生素,又让油脂产生有毒物质。油烟本身就含有致癌物,会增加炒菜人患肺癌的危险。

  所以说,炒菜时尽量不要让油大量冒烟,不妨扔一块葱皮或蒜片来测试油温。如果蒜片进了油锅,周围大量冒泡,却不会变色,就是合适的温度。如果泡很少,就是油温偏低;如果颜色很快变黄,就是油温过高了。

  用过一次的煎炸油,尽量不要再次用来炒菜,可以考虑用在凉拌、炖煮类菜肴当中,因为大部分油脂受不了反复加热的“折磨”。

温馨提示:

  大部分油脂不宜高温加热,越是不饱和度高的植物油、冰箱中不容易凝固的油,就越容易受热发生劣变。

  过高温度加热的油脂不仅丧失营养价值,而且会产生多种有毒有害物质,甚至致癌物。

  炒菜时注意尽量控制油温,少冒油烟,减少煎炸。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