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随遇而安过百岁

2014-01-01 11:32:06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云:“世间之事,必不能样样顺心,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与其事事挂心,苦于心间,不如随遇而安。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万事随心,一切随缘,莫强求。缘由心生,随遇而安,生无牵挂,顺其自然。何必沉溺于世,生活无法改变,伤痛苦乐皆随意变。世间本就世事无常,看开即是。万般恩怨看淡便罢。天南地北随遇而安,了此一生。”

  周有光先生整整101岁了。这位生于清朝光绪年间的老人,一生中经历了晚清、北洋、国民党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期,堪称“四朝元老”。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周有光先生生逢“四朝”,更是经历了数不清的风霜雨雪。但提及当年的种种情境,周老却谈笑风生,全无一点心酸感触。甚至于在他看来,这一生种种的坎坷事件,都不过是幸运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文化大革命”时,周老被下放到宁夏平罗“五七干校”。当时所处的境地,足以令多数人哀叹命运不公了,但他却仍能从中看到生活美好的一面。在我们看来,幸运的与其说是他所遭遇的事件,不如说是他所拥有的心态。周老这种宠辱不惊的心态是如何修炼而来的呢?

  周老说:“我的这个处世哲学,是这样子的,叫做随遇而安,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到‘五七干校’去,那个地方走20里路也看不见一个人的,可是我去了呢,我觉得我得到许多好处。”“要能够适应不好的环境。你不要着急,不要失望,遇到任何坏事情,你要稳定,要安定,同时要保留积极的思想,不要消极。”“因为你假如不是这样子,有时候自杀就是这个道理,他走到要拐弯的地方,他不能拐弯,就只好死了。”后来的生活印证了周老这种“随遇而安”的处世哲学的英明。

  人都会老,这是人自己无法左右的自然规律。当面对离休、退休这一关口时,过得好的老年人,生活依旧有趣味;过得不好的老年人,就会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长久的孤独,尤其是老年丧偶者,甚至会产生变态心理。所以,退下来的老年朋友都应学会随遇而安,学会知足常乐。如此方能心理健康,晚年生活愉快幸福。

  所谓随遇而安就是无论遇到什么环境,都能适应并且满足。对待所遇到的任何事情都能够承受、能够心情安定、能够安于发生的任何状况。这样才算得上随遇而安。

  老年人心理比较脆弱,记忆力与感知功能衰退,降低了老年人的判断力、控制力及反应灵敏性,也降低了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经不起外界过度的刺激。因此,要学会随遇而安来自我减少心理负担,就不会因外界的情况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就能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情去接受生活的考验。

  老年人随遇而安体现在方方面面。从社会现象到家庭关系,从个人生活到为人处世,从人际关系到物质利益,从生死观念到日常保健,从夫妻关系到子女孝顺等,可以说随遇而安体现在老年人的时时、事事与处处。体现在生活的一言一行与一举一动之中。

  随遇而安的老年人具有非常显明的态度。遇到别人名誉高、待遇好的人,他们能做到不眼红;遇到飞扬跋扈者,他们能善于进退;遇上争风吃醋的人,他们能宽容谦让;遇到看不惯的事儿,他们能不生闲气:他们对自己与自家的生活始终没有过高的要求,而是安于现状自得其乐。

  随遇而安的老年人胸襟宽阔,能够坦然地面对人世间的一切变化。这样的老年人心理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故常常是宾朋满座贵客盈门。生活中他们往往心情舒畅笑口常开。心胸坦然豁达大度,自然而然就会健康长寿。

  随遇而安在某些人们的眼里似乎缺乏原则,其实对于老年人来说,不失为是一种处世之道。它不仅有利于社会的安定,而且能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保持家庭的稳定。随遇而安对于个人来说无异于是心理健康的灵丹妙药,它化解人们心中的烦闷,驱散胸中的忧伤,赶走头脑的愤懑,清除人身的积怨。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