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补法的认识之中医进补的原则

2013-04-16 17:28:24

  ◎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胃是“水谷之海”。

  换言之,人体吃进去的食物,都要经过胃接纳以后,再把食物腐熟,以便于脾脏消化。脾再经过消化,把食物中的精微物质吸收以后,再在相应脏腑的协调下化生为气、血、津液等,然后将这些精微物质运送到全身,促使全身的脏腑器官正常发挥生理功能。所以,脾胃又被称为“后天之本”。

  ◎重视脾的体现。

  人体出现各种虚证,基本建立在两种基础之上,一是精微物质不能很好地被人体吸收,二是精微物质过多地消耗。

  对于第一种情况,可以说是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出现了异常,使吃进来的食物还没来得及被充分利用就被排出体外。就像看书走马观花一样,看完书并没有了解这本书具体想说什么。这种情况下,当然是要调理好脾胃了。通过多种补益脾胃的方法,使脾胃运化功能正常,以便更多地吸收食物中的精微物质。

  对于第二种情况,应直接补益相应的精微物质,比如肝血虚应补血,肾精不足应补肾精。但是有的时候反而起不到合适的效果,这是因为服用补益药过多的缘故。道理很简单,当河道里的河水过多时,有可能造成决堤,诱发洪水。脾胃也一样,过多的补益药也会造成脾胃负担加重,出现运化不利的情况。比如,在药补中我们可以在这些补益的方法之中,加上一些帮助脾胃运化的药,如陈皮、木香等。

  ◎重视肾的体现。

  与“后天之本”相对应的是“先天之本”肾。肾是生命的根本,是人体元阴、元阳所在的地方,也就是人体的阴阳根本在于肾,尤其是人体各个脏腑的阴阳都植根于肾。所以,肾阴、肾阳充足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一个基础。同时,肾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功能,也就是小孩的生长发育靠肾气的充足。如果肾气不充足,很有可能造成发育迟缓的现象;中老年人肾气不足会造成未老先衰等现象。所以补肾能达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所以,中医的补法大多立足于维护人体的先天和后天,也就是保护脾肾为重点,再辅助其他的方法,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

中医进补的原则

  功补兼施

  在现实生活中,纯粹虚证的人比较少见,多数是虚中夹实,也就是有实邪的留存。比方说阳虚的人往往由于阳气不足导致体内过多液体留存而形成水肿,血虚的人往往血液运行不畅反而会有血淤的状况。同时,在进补的同时,人体不能将精微物质充分吸收而形成痰;补阳药服用过多反而会造成阳气过盛形成邪热。

  中医在进补的同时要考虑到患者本身存在的实邪,比如有痰湿的要祛湿化痰,有食滞的要消食化滞,有热盛的要清热。同时要考虑到补养过度可能会产生一些内生的邪气,如补阳过久要注意有没有热盛,出现咽喉肿痛等体征;补气过久了要留意有没有气滞,引起腹胀、胸闷等体征;滋阴药吃多了要小心有没有痰湿潴留,产生咳痰的体征。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就要运用相应的治法,功补兼施。

  调整阴阳

  人体要健康就要维持身体阴阳平衡。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也就是说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平和协调而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人体内的精微物质和外在的精神状态才能正常。

  调整阴阳的补法很多,但总的来说气属阳,血、精及津液属阴,所以各种补法的基本点都是在调整阴阳的偏衰,使其重归“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状态。

  但是调整阴阳的补益药太过也会使人产生不适,比如补阳药过多了会出现咽喉肿痛等阳盛症状。此时的治法应从补阳转为泻热,但仍不能离开阴阳平衡的原则。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