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积食,先清大肠

2013-12-02 15:26:22

症状:

  小孩子积食肚子疼、大便酸臭、手脚心发红发热。

方法:

  从虎口到食指推几下,掐揉食、中、无名指和小指的中指节,按揉大鱼际,揉板门、中脘和足三里。

  笔者有个朋友是医生,他是一个很喜欢孩子的人,每当有小宝宝来看病时,总想迫不及待地把他们调理好。要是有点空闲的话,还会多逗他们玩一会儿。

  他接触过一个10个月大的宝宝,是个男孩,脾气怪异得很。发现这个孩子发育还是蛮好的,脸胖嘟嘟的,体格也比同龄的孩子大一些,面色白中透着红。只是这个孩子面色不是特别有光泽,红晕显得有些不大自然,稍微有些泛黄。抬起孩子小手,发现孩子指纹泛青紫色。

  那位母亲说孩子之前胃口一直不错,睡觉也很踏实。只是这一周来熟睡时容易惊醒,哭的次数也多,吃奶也不如之前那么香,排便有种酸臭味。医生想孩子应该是食积了,就看看摸摸孩子手脚心,果然发红、发热,确实是食积。

  医生问孩子母亲,前一周孩子吃奶情况。她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十一”长假全家人去外地玩了几天,回来就这样。医生建议给孩子针灸调理,像这种程度的小儿食积,大概三天的调理就能收到不错的效果。但这个宝宝对针特别排斥,医生下了一针,孩子立刻不愿意了,又是哭又是蹬腿,医生再也不好下针。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个方法不行,就换另外一种方法吧。这个方法很简单,总共12个字:

  清大肠,掐四缝。

  补脾经,揉扳门。

  医生随之拉起孩子小手,在他虎口到食指处推了几下,这个动作中医叫做“清大肠”,这样做的首要目的是把食物的积气往下送一送,给它个动力。随后在孩子食、中、无名指和小指这四个指头的中指节,摊开手从指尖往下数第二个关节的横纹,医生用指甲掐了掐、揉了揉,这个动作叫做掐揉“四缝”,各按了81下,孩子不是那么闹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对小孩子“四缝”一个强的刺激后,能使孩子积在肠胃中的食气顺着该走的地方走,这样一来孩子就不会觉得胸闷,肚子也会好受一点了。当然,如果是成年人经常肚子胀的话,在这个地方还可以刺血,理气效果非常明显。

  之后,医生在孩子拇指指腹由指尖向下推,推了大约200下,然后再在孩子大鱼际的平面中点上揉了揉。这两个动作是最常用的健脾手法,前者称之为“补脾经”,后者称之为“揉板门”,对于孩子的消化系统是非常有好处的,医生建议父母们不管孩子有没有病都应该给他做一做这两个手法。

  最后,医生又给孩子揉了揉中脘和足三里,进一步促进孩子脾胃的协调性。这两个穴位都很好找,在人前正中线上,先找到胸骨最下边那个头,中脘就在这个头和肚脐连线的中点,足三里是最常用的保健穴位,膝盖外头下一横掌,小腿骨外一指,当然孩子比例是很小的,大约膝盖下两指就是了。

  因为孩子家是在外地,医生让孩子母亲学了这套手法,医生让她每天给孩子按这个手法做做,大约要花费20分钟。另外,医生让孩子母亲回家后弄一些山楂,用火炒焦了,加一些蜂蜜在里边和成酱,在孩子每天喝水的奶瓶里加上半勺子,连喝三天就可以了。

  孩子回家的第二天,他母亲给医生打电话,说孩子吐了,吐得奶发黄,发酸臭味,但饭量比前两天好一些。医生告诉她不要着急,因为给孩子导积需要一个过程,要在掐“四缝”的时候,多掐50下,促进食气的排除。又过了一周,孩子母亲打电话对医生说孩子基本已经恢复正常,不仅如此,睡觉比之前还要好,而且没有之前的烦躁了。医生特别开心,嘱咐她以后要多给孩子做一些健脾理气的手法,而且一定要按时按量给孩子喂食,让食积远离宝宝。

  在这里医生要对大家说一下,幼儿脾常虚,特别需要在饮食上下些工夫。如果是突然改变了孩子进食的时间或者食量,就很有可能导致孩子出现食积、便溏,时间长了有可能落下疳积,那时候孩子就会头发枯黄、身体消瘦、精神不振、肚大露筋等等。医生自己也有孩子,但是,小时候她基本上就没有食积过。医生就是经常用这样的方法来给她做保健的,到现在她的脾胃都特别好。

  医生把上面的方法教给大家,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茁壮成长!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