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豆蔻的功效与作用

发布时间: 2014-03-05 11:03:01

徐炳国副主任医师

南京市第一医院 中医针灸科

性温;味辛;归肺、脾经。

  功效行气,暖胃,消食,宽中。治气滞,食滞,胸闷,腹胀,噫气,噎膈,吐逆,反胃,疟疾。

  禁忌阴虚血燥而无寒湿者忌服。

  白豆蔻又名多骨、白蔻,为姜科植物白蔻的果实,原产于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斯里兰卡及南美洲等地,我国广东、广西、云南亦有栽培。每年10—12月果实呈黄绿色尚未开裂时采收,除去残留的果柄,晒干即可入药。其性温,味辛,具有行气、暖胃、消食、宽中的功效,用于治疗气滞、食滞、胸闷、腹胀、噫气、吐逆、反胃、疟疾等症,为补肺气、益脾胃、理元气的常用药。

  白豆蔻始载于宋《开宝本草》:“白豆蔻,出伽古罗国,呼为多骨,其草形如芭蕉,叶似杜若,长八、九尺,经冬不凋,花浅黄色,子作朵如葡萄,其子初出微青,熟则变白,七月采”。以后,如《图经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均有收录,但所附的图多不是砂仁属(Amomum)、而是花序顶生的山姜属(Alpinia)植物,或如《植物名实图考》(豆蔻)为草果药(Hedychium spicatum Ham. ex Smith)。又据苏颂说:“今广州、宣州亦有之,不及番舶来者佳”。均说明古时豆蔻有二类,一为进口者,即本文的白豆蔻,另一为国产者,即今之草豆蔻。上述本草的植物描述或所绘的图多依据后者。

白豆蔻是什么

  【别名】多骨(《本草拾遗》),壳蔻(《本经逢原》),白蔻(《本草经解》)。

  【来源】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果实。10—12月果实呈黄绿色尚未开裂时采收,除去残留的果柄,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匍匐,粗大有节,近木质。茎直立,圆柱状,高2—3米。叶2列,无叶柄,叶片线状披针形、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达23厘米,宽7.5厘米,罕达10厘米,先端狭渐尖,基部狭,边缘近波状,两面光滑,叶舌长达7毫米,先端2裂,被长硬毛。穗状花序生于根茎上,花茎连花梗长达8厘米;有卵圆形的鳞片,鳞片先端急尖,基部被短密绢毛;苞片卵圆形,先端急尖,被纤毛,灰色,长达3厘米;小苞片管状,3齿裂,稍被绢毛,长15毫米;花萼管状,3裂,被长柔毛,裂片刷状;花冠透明黄色,管部狭,长2厘米,喉部被小柔毛。裂片钝,长约1厘米,唇瓣倒卵形,长1.6厘米,先端微呈3裂状,中间厚,被微柔毛,黄色或带赤色条纹;侧生退化雄蕊钻状,长3毫米;花丝宽而有沟,长5毫米,花药长3毫米,药隔附属物3裂,3裂片等长,长方形反折;蜜腺2枚,半圆柱状,长2毫米;子房下位,被绢毛,3室,胚珠多数。蒴果扁球形,直径约1.5厘米,灰白色,3爿裂。

  【生境分布】栽培于热带地区。分布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斯里兰卡、危地马拉以及南美洲等地。我国广东、广西、云南亦有栽培。

  【性状】干燥果实,商品即称“豆蔻”。略呈圆球形,具不显着的钝三棱,直径约1.2—1.7厘米。外皮黄白色,光滑,具隆起的纵纹25—32条,一端有小突起,一端有果柄痕;两端的棱沟中常有黄色毛茸。果皮轻脆,易纵向裂开,内含种子20—30粒,集结成团,习称“蔻球”。蔻球分为3瓣,有白色隔膜,每瓣种子7—10粒,习称“白蔻仁”或“蔻米”。为不规则的多面体,直径3—4毫米,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有微细的波纹,一端有圆形小凹点。质坚硬,断面白色,有油性。气芳香,味辛凉。以个人饱满,果皮薄而完整、气味浓厚者为佳。主产越南、泰国等地。

  【化学成份】果实含挥发油,其中有d-龙脑、d-樟脑、葎草烯及其环氧化物、1,8-桉叶素、α-及δ-拍帕烯、α-及β-蒎烯、石竹烯、月桂烯、桃金娘醛、葛缕酮、松油烯-4-醇、香桧烯等。

  【加工炮制】

  (1)净制除去杂质。取净白豆蔻,除去杂质及果壳,取净仁,为白豆蔻仁,取净白豆蔻,除去杂质。剥取果皮,为白豆蔻皮。

  (2)切制用时捣碎。

  (3)《纲目》:“白豆蔻入药去皮炒用。”

白豆蔻的功效与作用

  (一)功能主治

  行气,暖胃,消食,宽中。治气滞,食滞,胸闷,腹胀,噫气,噎膈,吐逆,反胃,疟疾。

  1、《开宝本草》:“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2、《本草图经》:“主胃冷。”

  3、《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肺金本药,散胸中滞气,感寒腹痛,温暖脾胃,赤眼暴发,白睛红者。”

  4、杨士瀛:“治脾虚疟疾,呕吐,寒热,能消能磨,流行三焦。”

  5、王好古:“补肺气,益脾胃,理元气,收脱气。”

  6、《纲目》:“治噎膈,除疟疾,寒热,解酒毒。”

  7、《本草备要》:“除寒燥湿,化食宽膨。”

  8、能行气化湿,常用于痰湿阻肺,脾胃气滞,湿阻中焦等证。

  9、能温中止呕,常用于胃寒呕吐、胃脘冷痛等证。

  10、能辟秽解毒,常用于寒疟,解酒毒。

  鉴别应用

  ①本品与缩砂仁之性味功同相类,但本品有一种清爽之气,隐隐然沁入心脾,偏于先升而后降;缩砂仁有特异之性。长于沉泄下降而微温升。二者升降,各臻其妙。

  ②白豆蔻辛温气香,色自入肺,理上焦寒是其专长;白蔻壳得蔻仁余气;性较缓和,肺胃略有余滞者,用之宽胸理气和胃。

  (二)药理作用

  豆蔻油很不稳定,即使储藏很好,也常易丧失其特有之香味,一般可作成芳香酊或醑剂。种子应在临用前方可磨碎.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其挥发油对豚鼠实验性结核.能增强小剂量链霉素的作用。

  1、抑菌作用。本品100%壳煎剂用平板挖沟法,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本品所含的4-松油醇对Bacillcus thurin giensis体外有抑菌作用。

  2、平喘作用。本品所含的α-萜品醇,平喘作用较强,对豚鼠气管平滑肌0.05ml/kg剂量时,作用强于艾叶油。4-松油醇亦有显着的平喘作用。

  3、具芳香健胃、驱风作用。豆蔻油很不稳定,即使储藏很好,也常易丧失其特有之香味,一般可作成芳香酊或醑剂。种子应在临用前方可磨碎,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能促进胃液分泌,兴奋肠管蠕动,驱除肠内积气,并抑制肠内异常发酵。

  4、白豆蔻煎剂对豚鼠离体肠管低浓度兴奋,高于1%及挥发油饱和水溶液均呈抑制作用。

  5、其他作用:其挥发油对豚鼠实验性结核,能增强小剂量链霉素的作用。

  (三)白豆蔻的性味归经

  【性味】 辛,温。

  ①《开宝本草》:“味辛,大温,无毒。”

  ②《医学启源》:“气热,味大辛。”

  【归经】 入肺、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三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肝、脾三经。”

白豆蔻配伍应用

  配砂仁,宣通上、中、下三焦之气机,以开胸顺气,行气止痛,芳香化浊,醒脾开胃,和中消食。

  配陈皮,则理气健脾之功加强。可治脾胃虚弱,湿浊郁滞的胸腹满闷,泛呕纳呆,吐泻等。《沈氏尊生书》白豆蔻汤,即以白豆蔻配陈皮,“治呕吐哕”。

  配杏仁、薏苡仁,宣上畅中渗下,使气畅湿行,脾气健旺,三焦通畅。如《温病条辨》三仁汤,即以白蔻仁配杏仁,薏苡仁,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邪在气分之证。

  配厚朴,相须而行,有理气除胀,开胃化湿之功效。可治脾胃气滞,寒湿胀满。

  配藿香,温中行气,化湿之力更著,可用于气滞湿停或寒湿内停的呕吐,胃脘满闷,饮食不佳。

  配丁香,温中祛寒,行气降逆。《乾坤生意》即用白蔻仁配丁香,治“产后呃逆”。

  配木香,芳香行气,调理脾胃,兼长各异疏理气滞甚为有效。

  配山柰,取其所长、行气止痛,温中散寒,理脾和胃,消胀除湿,皆有速效。

  配黄连,清热除湿,理气止呕,健脾开胃,用治湿热阻于中焦的脘腹胀闷、纳差、胃痛、恶心呕吐,服之诸证皆消。

  配香附,气血皆调,舒肝健脾,畅理中焦、寒滞通,浊逆降。用治肝脾不和,胸脘满闷、呕呃。胀疼,服之诸症皆消。

  配神曲、麦芽,化滞行气,调理脾胃。中焦畅通。食欲增而疗效显。

  配苍术,健脾燥湿,湿去滞导。胸脘痞满,湿阻中焦,纳差,恶呃,诸证皆消。

  配半夏,健脾和胃、除湿化痰湿痰去,脾胃健,用治痰湿困脾,中焦不运,有捷效。

  方剂制剂

  三仁汤(《温病条辨》):杏仁、飞滑石、白通草、 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苡仁、半夏。本方治湿温初起 及暑温夹湿,邪在气分。证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 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等。

  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黄芩、滑石、茯苓 皮、大腹皮、白蔻仁、通草、猪苓。本方用治湿温邪在中 焦。证见:发热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复热,渴不多饮, 或竟不渴,舌苔淡黄而滑,脉缓。

  白豆蔻汤(《圣济总录》):本品、诃黎勒、陈 橘皮、干姜、厚朴。本方用治肠胃受湿。濡泻无度。濡泻 腹痛。腹痛饮食不化。

  沉香汤《圣济总录》:沉香、白豆蔻、青橘皮、高 良姜、肉桂、槟榔、吴茱萸、厚朴。本方用治胃气虚冷。 证见:不思饮食,冷气攻腹胁疼痛。四肢乏力。口吐酸水。 饮食无味。

  葛花解醒汤(《兰室秘藏》):木香、人参、猪苓、 白茯苓、橘皮、白术、干生姜、神醢、泽泻、青皮、缩砂 仁、自豆蔻仁、葛花。本方用治嗜酒中虚,湿伤脾胃。证 见:眩晕呕吐,胸膈痞闷,食少体倦,小便不利。”

  温胃汤(《拔粹》):益智、砂仁、甘草、姜黄、 白豆蔻、陈皮、泽泻、干姜、黄芪、厚朴、人参。本方用 治服寒药所致脾胃虚弱,胃脘疼。

  秘传半夏厚朴汤(《仁斋直指方论》):半夏、厚朴、山栀、川黄连、广陈皮、茯苓、甘草、黑枳实、苍术、 泽泻、香附子、青皮、当归、白豆蔻。本方治翻胃吐痰, 啕满胁痛,嘈杂吐涎。

  调降汤(《仁斋直指方论》):枳壳、半夏、北梗、 青皮、陈皮、真苏子、槟榔、茯苓、葶苈、木香、白豆蔻 仁、缩砂仁、紫苏叶、甘草。本方治痰浊肺。证见:喘而 胸满闷窒,甚恻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 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厚腻、色白,脉滑。

  补和汤(《圣济总录》):人参、黄耆、白术、甘 草、干姜、白豆蔻、苍术、陈橘皮。本方用治三焦俱虚脾 胃诸疾。调气进食。

  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藿香、石菖蒲、本品、连翘、黄芩、木通、滑石、茵陈、川贝母、射干、 _薄荷。 剂型:水丸剂。每50粒约重3克。 功效主治: 芳香化浊,清热利湿,解毒。主治湿温,暑湿、黄疸及湿 热并重,邪留气分所致:身热困倦,胸闷腹胀,口淡尿赤, 舌苔白厚腻或干黄。

  木香顺气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加 减):木香、檀香、陈皮、豆蔻、白术、甘草、砂仁、香 附、厚朴、莪术、甘松、丁香、广藿香、枳实、山楂、槟 榔。 剂型:水丸。每l00粒重6克,每袋装18克。 服法用量:口服。一次6克,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主法:行气、分消、化滞。主治气滞不舒、脾胃不和 引起的胸膈痞闷,岔气刺痛,恶心呕吐,大便不调。

  香砂养胃丸(《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白术、茯苓、陈皮、法半夏、香附、砂仁、木香、枳实、白豆蔻、厚朴、藿香、甘草。 剂型:水丸。每20粒重l 克。每袋装9克、l0克、l2克、18克、30克、50克、60 克。 服法用量:口服。一次9克,一醴2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主治:舒气健胃,温中和胃。主治不思饮食,呕吐酸水,胃脘满闷,四肢倦怠,消化不良等症。

  豆蔻汤(《奇效嶷方》):本品(去皮)、白术 (刹炒)、陈皮去白)、人参各30克,干姜(炮)、甘草 (炙)、丁香各l5克、槟榔(挫)2枚、厚朴(去粗皮、姜汁制)60克。上畋咀,每服9克,水1盏,生姜3片,枣 2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渣、不拘时温服。用治虚劳、不思饮食、中满痞塞,大肠或秘或泄。

  白豆蔻丸(《奇效良方》):本品(去皮)、陈橘皮(去白)、草豆蔻(去皮)厚朴(去粗皮,姜汁炙)、官桂(去粗皮)、干木瓜、自术(炒)、半夏(汤泡7次、去滑),人参各60克,高良姜(炒)、缩砂(去皮)、陈曲 (炒)、麦芽(炒)、白茯苓、干姜(炮)、木香、桃仁(去皮尖,双仁、炒)、甘草(炙)各120克。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一40丸,空心用水饮送下。用治脾胃虚弱,中满痞塞。

  木香调气散(《医宗必读》):本品、丁香、檀香、木香各60克、藿香、炙甘草各240克、砂仁20克。为细末,每服6克、加盐少许,沸汤点服。 用治七情内伤、气逆为病、痰潮昏塞,牙关紧急,与中风相似,但身冷,脉沉应气口,经灌服苏合香丸醒后,无痰体实者。及寒湿气滞,脘胀腹痛。

  太仓丸(《证治准绳·女科》):本品、砂仁各60克,丁香30克、陈仓米(土炒)1升。为细末,姜汁为丸,梧桐子大,每服60一70丸,生姜煎汤送下。

  加减仁香汤(《肘逸人方》):白蔻仁、砂仁、藿香、木香各6克、枳壳9克、陈皮、厚朴各6克、泽泻5 克、苏茯苓l2克。水煎,每日l剂,日服2次。用治脘闷腹胀,饮食停滞。

  白豆蔻散(《赤水玄珠》):本品三钱,为末,酒送下。用治胃口寒作吐及作痛。

  白豆散(《博济方》):本品:二两(用仁,一半生一半熟)、枳壳半斤(去瓤,以浆水煮饮,麸炒令香止)、肉桂二两(去皮)、橘皮二两(去瓤、炒、切细)、诃子二两(去核,半生半熟)、当归二两(洗)。上六昧,杵为末,每服一钱。水一中盏,姜、枣同煎至七分,稍温服。如要丸,用好枣,浆水煮,去皮核,细研,为丸如桐子大。以姜擘破,炒令黑色,入水煎汤。下十五丸。 治胃脾气不和,止脾泄泻痢。

白豆蔻附方

  治胃口寒作吐及作痛者:白豆蔻仁三钱。为末,酒送下。(《赤水玄珠》白豆蔻散)

  治胃气冷,吃饭即欲得吐:白豆蔻子三枚,捣,筛,更研细,好酒一盏,微温调之,并饮三、两盏。(《随身备急方》)

  治脾胃气不和,止脾泄泻痢:白豆蔻二两(用仁,一半生一半熟),枳壳半斤(去瓤,以浆水煮软,麸炒令香止),肉桂二两(去皮),橘皮二两(去瓤,炒,切细),诃子二两(去核,半生半熟),当归二两(洗)。上六味,杵为末,每服-钱,水一中盏。姜、枣同煎至七分,稍温服。如要丸,用好枣,浆水煮,去皮核,细研,为丸如桐子大。以姜擘破,炒令黑色,入水煎汤,下十五丸。(《博济方》白豆蔻散)

  治气膈脾胃,全不进食:白豆蔻仁、缩砂各二两,陈米一升(淘洗,略燕过,铫内炒),丁香半两(不见火)。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小赤豆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米饮下。(《魏氏家藏方》太仓丸)

  治胃腹胀满,呕吐:白豆蔻3g,广藿香6g,半夏、陈皮各4.5g,生姜6g。水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治小儿吐乳胃寒者:白豆蔻仁十四个,缩砂仁十四个,生甘草二钱,炙甘草二钱,为末,常掺入儿口中。(《世医得效方》)

  治呕吐哕:白蔻、藿香、半夏、陈皮、生姜。水煎服。(《沈氏尊生书》白豆蔻汤)

  治产后呃逆:白豆蔻、丁香各半两。研细,桃仁汤服一钱,少顷再服。(《乾坤生意》)

  治胸膈胃脘逆气难解,疼痛,呕哕胀满,痰饮,膈噎,诸药不效者:白豆蔻仁(或砂仁亦可)、丁香等分。为末。清汤调下七分,甚者一钱,日数服不拘。若寒气作痛者,姜汤送下。(《成方切用》神香散)

  治胃冷久呃:沉香、白豆蔻、紫苏叶各一钱。上共为末。每服七分,柿蒂汤下。(《寿世秘典》)

  治妊娠呕吐:白豆蔻3g,竹茹9g,大枣3枚。将生姜捣碎取汁,取3药煎取1茶杯(50—60ml),过滤,冲姜汁服。(《武汉医药卫生》1959, (3):288)

  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竭:苦杏仁五钱,飞滑石大钱,白通草二线,白豆蔻二钱,淡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苡仁六钱,半夏五钱。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温病条辨》 三仁汤)

白豆蔻的副作用

  【副作用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

  (二)临床观察

  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服用或正常人长期泡茶饮用,也没有明显副作用。

  白豆蔻比较香燥,能伤津液,对阴虚内热,津液亏损,口干咽燥的病人,不宜作常规和胃药使用,除非治胃需要,有效即止。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不宜久煎),0.5—2钱;或入丸、散。

  【注意

  阴虚血燥而无寒湿者忌服。

  《本草经疏》:“凡火升作呕,因热腹痛,法咸忌之。”

  《本草汇言》:“凡喘嗽呕吐,不因于寒而因于火者;疟疾不由于瘴邪,而因于阴阳两虚者。目中赤脉白翳,不因于暴病寒风,而因于久眼血虚血热者,皆不可犯。”

  《本草备要》:“肺胃火盛及气虚者禁用。”

  《本经逢原》:“忌见火。”

  白豆蔻食疗禁忌:

  白豆蔻忌见火。

  可粉碎但不可炒用,否则将失去或减弱其特有的芳香美味。

  湿温初起,身热不扬,胸闷不饥,湿重于热者,可与杏仁、薏苡仁、滑石等配伍。

  脾胃寒湿呕吐者,可与半夏、藿香、生姜等配伍。

  烹调用途:作调味料,可去异味,增香辛。用于配制各种卤汤及供制卤猪肉、烧鸡之用。亦为“咖喱粉”原料之一。

识别真假白豆蔻

  真品白豆蔻 外观略呈圆球形,具不显著的钝三棱,直径约1.2—1.7厘米,外皮黄白色,光滑,具隆起的纵纹25—32条,一端有小突起,一端有果柄痕,两端的棱沟中常有黄色毛茸;果皮轻脆,易纵向裂开,内含种子2—30粒,集结成团,习称“蔻球”。蔻球分为3瓣,有白色隔膜,每瓣种子7—10粒,习称“白蔻仁”或“蔻米”,为不规则的多面体,直径3—4毫米,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有微细的波纹,一端有圆形小凹点,蔻米质坚硬,断面白色,有油性;闻之气味芳香,口尝味辛凉,略似樟脑的味道。

  伪品山姜的果实 外观呈类球形,直径约0.5—0.8厘米,个头比正品小,表面黄棕色,果皮光滑无棱沟;种子呈团类球形,有种子3—5粒,明显少于真品,种子呈不规则的多面体;闻之气微,无白豆蔻的芳香味,口尝味辛。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豆蔻的果实含有丰富的挥发油,可制成芳香酊或醑剂,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并对结核病患者使用链霉素有增强作用,而伪品山姜的果实不具有这些功效,不可代替白豆蔻使用。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