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作业的种类及对人体的影响

2014-12-25 11:43:03

  地球南北半球的气温,因太阳辐射能量从低纬度向两极的递减而下降。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属于地球高纬度地区,气温很低,如黑龙江兴安岭一带,一年中气温在 10°C以下的冬季长达8个月之久。最低温度,咍尔滨接近零下40°C,满洲里接近零下 50°C。居于高纬度地区工作的人、极地探险考察者、冷库作业人员等,均属高寒条件 下的工作者。

  长期以来,人们所关心的是如何保证寒区人员有高度的工作能力和良好的健康 水平。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是改善保温措施,包括防寒服的使用、室内取暖和运输工具取暖等。与此同时,调整膳食中的营养素比例,也是提高人体耐寒能力的因素。所以,对低温环境下作业人员的饮食调养应高度重视。

  人在低温环境作业时,其生理功能会出现一系列变化,主要有以下数种:

  皮肤血管收缩

  皮肤遇冷时血液由体表向体内各部位转移,内脏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和皮下组织温度下降,使皮肤散热减少,散热量可减少1/6〜1/3 ,这是人体自身的保护性反应。

  心血管反应

  心率略有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轻度上升,呼吸略加快。

  皮肤的竖毛反应

  该反应俗称“鸡皮疙瘩”。

  内分泌增加

  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甲状腺增加甲状腺素,促进蛋白质和其他物质代谢。

  寒颤

  寒颤反应个体差异大,大多数人若着衣较少时,受冷刺激不久即发生寒颤。据报道,20分钟寒颤,机体产热约增加3〜4倍,体温上升0.6°C〜0.8°C。这时,肌肉中三磷酸腺苷(ATP )的使用量大增,食物营养成分氧化加速。也有少数人,因皮肤脂肪层较厚,即使穿衣较少,也不一定发生寒颤。

  机体在寒冷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后,就能逐渐适应。此时,由寒颤产热转为非寒颤产热。适应期非寒颤产热时,正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机体对正肾上腺素的敏感性提高,能持续产热,使总代谢率增加。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