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是结肠的集团运动

2015-02-13 12:16:33

  

   近年来通过排粪造影的观察及生理研究的进展,在排便反射基础上,对排便过程与自制过程有了较深入的认识。通常直肠是空虚的,直肠内有三个瓣膜可阻碍大便使之下降缓慢;直肠侧位呈S状弯曲,有骶骨角与肛门直肠角,亦可使粪便下降缓慢;肛管受括约肌压迫而关闭,内、外括约肌均有持续的张力性收缩,保持高于直肠的肛管内压,使粪便不致外泄。而耻骨直肠肌除收缩压闭肛管外,并将肛管上端向前上拉而使肛直肠角变锐将肛管关闭得更紧。肛管上端齿线上之肛垫为一可膨胀的海绵体,在肛管上方膨胀后的腔内起填塞作用,使肛门关闭得更严实,从而达到完善自制。

   排便首先要有结肠的集团运动,将粪便送人空虚的直肠,直肠膨胀而发生内括约肌松弛的充胀反射,同时外括约肌收缩压迫内括约肌产生逆向反射,从而引起直肠扩张,使粪便不致排出体外。若粪便继续进入,粪便向直肠下段充胀,将覆盖在肛管上方的瓣膜(直肠前壁)推开,粪便进入肛管上端与有丰富感觉末梢的黏膜接触,造成排便前的第一信号。经大脑皮质分析后认为环境条件允许,排便反射就将继续进行。受大脑皮质随意控制的盆膈肌和耻骨直肠肌松弛,因而盆底下降,肛直肠角变钝,直肠的S状弯曲变直,X线检查可见直肠为漏斗状。内括约肌因直肠充胀反射而再松弛,外括约肌因中枢神经抑制而放松,肛管开放,进人肛管的粪便可随结肠运动排出体外,此时腹压增加能加速排便的进行。一旦粪便排出,由于便后复位反射,盆底肌、耻骨直肠肌和外括约肌张力恢复,盆底上升,骶骨角及肛直肠角恢复,外括约肌压迫关闭肛管,受压迫而变扁的肛垫海绵体也膨胀而恢复对肛管的填塞作用。待下次粪便经乙状结肠传送人直肠后,又重新进行排便反射及排便运动的过程。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