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的流汗之——无汗

2015-02-08 17:37:00

  有人以为汗腺的出口是可开可合的,其实这是不对的。除非患病,否则它们总是“汗”口常开,所以也就随时可排出汗液。

  无汗又称“汗闭”,是指汗腺分泌甚少,或身体不产生汗液。一般而言,除少数人是因先天性体质异常造成,或因早产儿及老年人汗量较少属于正常现象外,不易发汗在临床上大多属于病态,常见情形有汗腺发育不良、黏液水肿、糖尿病、下痢、严重尿毒症或皮肤病(如银屑病、鱼鳞病、硬皮病等)所引起,患者常感到某些部位或全身皮肤异常干燥,甚至终年不见汗液。

  此外,也有许多病例是因药物引起,如抗胆碱药物(阿托品、莨菪碱)及交感神经阻断剂等,患者在服用此类药物时,应有心理准备。《老残游记》上说人身上有36000个汗毛孔。其实,远不止这个数字,根据统计,成年人约有200万~400万个汗毛孔,若把一个人全身汗腺管的长度加起来,至少有10公里之长。

  人体汗腺的主要作用是控制汗液的排泄,而控制汗液的排泄有两种因素,一是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控制着全身躯干、四肢的汗液排泄,以调节体温;另一种是受情绪和神经的刺激,手脚掌就会大量出汗。有些人在气温低的情况下也会出汗,这属于病理性的出汗,常见于下列几种病因:

  甲状腺机能充进:临床除怕热多汗外,还伴有易怒、失眠、手颤抖、多食反瘦、心情烦躁、目光惊恐等合并症状。

  休克:引起休克的原因很多,常见症状为昏厥多汗,并伴有喘气、作呕、脉搏加速和皮肤苍白湿冷等现象。

  低血糖症:病人在发作时血糖会突然下降,刺激交感神经兴奋,由于儿茶酚胺(Catechokimine)的分泌,造成出汗、颤抖、心搏过速、焦虑与饥饿。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包括:眩晕、神智不清、视觉异常,以及全身痉挛。

  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多发于年轻人,因青春期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常见大汗淋漓、面部潮红现象,房事后也易流汗,尤其是下半身最为显著。有些体质虚弱者、更年期妇女或肥胖症病患,也会出现出汗异常增多的状况。

  本病患者,除多汗外,伴随有发热、食欲不振、玫瑰糠疹、腹胀、脾肿人及反应迟钝等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此类病人,可出现类似心绞痛的胸痛,且更强烈而持久(超过30分钟);可在休息或服用二硝酸甘油酯(nitroglycerin)可得到完全的缓解。常有多汗、恶心、心搏过速、焦虑不安等症状。

  嗜铬细胞瘤:此病患者,汗量极多,可呈现阵发性或持续性出汗。发作时常出现头痛、血压突然升高、面部惨白或时而潮红,并伴有心慌、手抖、四肢冰冷等症状。

  药物中毒:服用某些毒药,如有机磷农药、铅、汞、砷等,均可在中毒后出现多汗现象。

  至于有些人服用药物后会突然出汗,这是因为发汗中枢在解热时很容易受到刺激,所以发烧时会流很多汗,以达到退烧的作用。其中又以肾盂肾炎、败血病、急性肺炎等疾病退烧时流汗最为明显。

  此外,在高温环境下劳动一段时间后,感到晕眩、胸闷、恶心及大量出汗,即是中暑的预兆;若体温持续上升,呈现皮肤灼热、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甚至出现昏迷或痉挛等神经系统症状,则是重症中暑。应立即将病人移至通风凉爽处静卧,并用冷水降温。

  除重症中暑须急速送医抢救外,轻症中暑可在患者头部、腋下、腹股沟放置冰块或以酒精擦拭全身。

自助健康小贴士

  无汗的食疗方法

  绿豆汤:加糖及少量盐后饮用。

  双汁饮:将西瓜、甘蔗切碎,取汁后饮用。

  冬瓜汁:将冬瓜捣烂取汁后饮用。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