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4 17:28:59
孩子呱呱落地的第一个表达方式便是啼哭,这是最原始的一种“说话”。不同的哭声表达他们不同的需求。渐渐地,他们对大人的说话有了咿呀学语的应答,然后是模仿着称呼爸爸妈妈,接着发展到有意识地对不同的人的称呼,再就是出现了短句、长句……一般来说,孩子的说话基本上是按照这样的规律进行的。
有时,孩子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喜欢独处,不和旁人甚至别的小朋友来往,参加集体活动也不主动,大多数事情用手势来完成或眼神示意。有些在家显得十分活泼可爱。但一到出去就变得异常老实,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
那么,面对孩子不爱说话该怎么应对呢?
1、不喜欢表达
孩子不爱说话,很多是由于不喜欢表达,尤其是性格内向、容易害羞或者性格孤僻的孩子。当爸爸妈妈不爱说话时,孩子得不到语言环境的刺激,没有说话的模仿对象,也就变得不爱说话。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要求过严,也会造成孩子不爱说话。或者爸爸妈妈理解太快,在孩子还未说话前已经将事情包办代替,久而久之,孩子虽然能表达,但也不太爱表达了。
2、语言发展缓慢
有的孩子表达能力明显比实际年龄低,出现口齿不清、发音不准确、不知道怎样表达。这样的孩子是因为语言发育慢,或者发音器官出现异常引起孩子不爱说话,如舌头特别宽、短,腭部、牙齿或嘴唇畸形,这时需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3、病理因素
一些疾病,如智能发育落后、脑性瘫痪、听力障碍、儿童孤独症、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或功能失调等,可导致说话延迟,同时也存在其他相应的异常表现。
4、心理原因所导致
由于孩子刚开始说话语音口齿不清,常把一些字、词说错或说得含糊不清,引起大人的笑话,造成了孩子惧怕说话的心理。
5、个性的原因
有的孩子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喜欢安静,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
6、缺乏交往动机
有些家庭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各种需要几乎是无条件满足,而且总有人陪儿童游戏。当幼儿总有人陪伴在身边时,他们难以产生找同伴游戏的动机。还有些幼儿只愿意与成人交往,是因为成人总让着他,与同伴交往,他就需要协调、商量,甚至还要想办法解决冲突,为了“省事”,他宁可与成人交往。
7、有过失败的交往经历
有些幼儿由于有过负面的交往经历,比如被同伴欺负过,而不愿意再与同伴交往。他们采取回避的方法,目的在于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8、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成员用多种方言与孩子讲话,比如,父亲讲普通话,母亲讲广东话,爷爷讲上海话,保姆讲陕西话。孩子对此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怎么说,时间久了就不爱说话了。
9、父母教育的问题
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严,经常指责和限制孩子;父母忙于自己的事或少言寡语,与孩子交流过少或缺乏交流,使孩子一生下来就生活在很寂静的环境中,而延迟了说话时间;家庭环境不和睦或者许多事情由父母包办代替,使孩子得不到锻炼。
孩子在婴幼儿时期,父母应让他们获得启发式教育。正确的处理办法是,要多跟孩子说说话,随时随地告诉他(她)一些常识。孩子说话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要多给孩子一些语言刺激,通过不断的训练来激活孩子的语言天赋等。
1、随时给孩子语言刺激
多跟孩子说说话,随时随地和其交流: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干什么用的,我为什么这样做……在带孩子四处走认物时,用具体的行动恰当地表达语言。尽可能让孩子多接触外界,结交更多的小伙伴,在集体中更容易培养说话愿望。
2、经常鼓励赞美孩子
孩子在说话时,大人要认真地应对。孩子在这个时期所掌握的语言并不多,使用起来难免错误百出。当孩子说话不完全时,要注意观看其态度或表情,认真解读孩子的意图。孩子的情绪容易受大人的态度影响,所以不能打击孩子说话的信心。做到不揭孩子的短,不嗤笑和嘲讽孩子发音不准、口齿不清的现象。
3、家长日常多对孩子进行幽默的对话
家长的幽默激励往往能使孩子产生精神上的信赖和充实感,增加与外人接触的自信心。同时,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采取积极的处世态度,使孩子也朝这样的方向发展。
4、给孩子朗读大量的书
每天可以固定一个时间,把孩子抱在怀里,一边和他一起看图画书一边念给他听。或者收看儿童影视节目,播放儿童诗歌、儿歌、童谣等文学作品。这些规范化、具有韵律且优美的语言会在孩子的大脑里形成印刻,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渗透,能帮助孩子逐步建立语言能力。
5、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参加集体活动是提高交往活动的重要途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不仅可以结识许多的小伙伴,还可以在了解他人的基础上了解自己,学会用集体交往的规则调节自己的言行,学会尊重他人,学会调节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也可以试着接触一些胆大勇敢的小伙伴,小孩子爱模仿,也跟着做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情,慢慢得到锻炼。
多让孩子参加一些社交活动
参与接待客人,使孩子感到自己被父母和外人所承认,从而对自己建立自信心;在招待朋友的聚餐会上,让孩子表演一手拿手好戏,使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
不要替孩子说话
不要包办代替,替孩子做决定。在孩子说话时,不要打岔,让他自己把话说完。一个快嘴总替孩子说话的妈妈,孩子可能就不善于表达了。
父母做好示范作用
孩子善于模仿,所以父母的语言表达应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在孩子的活动中,父母说话要做到口齿清楚、语音准确、表达有条理,语句精练。同时,恰当运用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做到自然、大方、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说话的技巧。
让孩子大声说话
当她说话声音很小时,你可以表示听不清楚,要她再大声说一遍,哪怕她再说的一遍声音仍很小,不过比第一遍大一点,就表示听清楚了,并按她说的替她解决了问题。这样,她就会比较:声音大些有好处。
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
因为语言智力是一种不可抑制的人类特性。当孩子想表达时,消极词汇变成积极词汇、由默默倾听到主动述说才成为可能;同时,家长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巩固对家庭成员以及居住环境的认识,不断扩充孩子的游戏活动,引发孩子对周围玩伴、他人以及环境的关注,产生与更多的周围人进行交流的愿望与兴趣。
家长应该做到有耐心,多和孩子交流,正确地引导孩子,让孩子体会到开口说话的乐趣和与人交流的快乐。
干家务活可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应鼓励孩子帮助大人干活,如每天带孩子去采购东西,让孩子自己挑选,满足孩子的表现欲与成熟感。
让孩子干家务,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制定一个切合孩子能力的标准。要避免总想自己去做,或者“重新做一遍”,这样会让孩子觉得没能力、不中用,而失去劳动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不要用钱引诱孩子干活。孩子做完活给他们的评价是对他们笑一笑,拥抱一下或说声“谢谢”、“太好了”、“比上次强多了”。孩子做应该做的事就给钱,不仅有收买的意思,而且也暗示这项工作本身毫无意义。
第三,不要让孩子过于劳累。干活太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社会活动,妨碍孩子的成长,并使孩子品尝不到劳动的乐趣而厌恶劳动。第四,不能把劳动作为奖惩孩子的一种手段,要培养孩子劳动的光荣感和责任心。
多带孩子到自然界去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然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极大。可以带孩子到森林去,沐浴和风,呼吸新鲜空气;可以到原野和海滨去,让孩子在草丛中观察野花和小虫,在海滩上拾贝壳,捉螃蟹,做各种游戏,以增长见识,开阔心胸。
适时举行家庭表演比赛
让孩子在全家人面前大声唱歌、朗诵、表演等,对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大有好处。
增加孩子的安全感: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疼爱,总怕孩子和别人在一起吃亏受委屈。这种情绪感染到孩子,使他们总是怀疑别人,感到他人世界的风险,因此不敢和别人交往。这类家长应当调整自己平时的言行,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
提示
幼儿在3岁左右出现不敢交往的情况比较多,因为这时他们正处于想交往又不会交往的阶段。随着交往经验的丰富,他们会变得乐于交往,如果还不敢交往,那多是自信心不足所致。
年龄较小的幼儿(大约在3岁以下)不愿交往是正常现象,因为这时他们还处在“单独游戏时期”或“平行游戏时期”。
3岁以后,幼儿应表现出逐渐增强的交往需要,如若不是,家长应从以上方面寻找原因。除此之外,家长应考虑“自闭症”的可能,不要讳病忌医,要及早带孩子到专业机构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