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提倡节制饮食能长寿

2013-10-18 18:09:28

  中医对多食性肥胖有精辟的论述:“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养生之术,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不饱真为却病方”。

  节制饮食增寿之说,古代不少养生学家就把节制饮食作为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并曾有过这方面的论述。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提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千金翼方》中有:“一人之忌者暮无饱食……夜饱损一日之寿。”《东谷赘言》中有:“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数,二者小便数,三者扰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养,五者多患食不消化。”《寿世保元》强调指出:“食唯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管子》中说:“起居时,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晋代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中说:“所食愈少,心开逾益;所食愈多,心逾淤塞,年逾损焉”。曾子说:“饮食有节,则身利而寿益;饮食无节,则形累而寿损。”我国民间很早就流传着这方面大量的谚语,如“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脾胃”;“若要身体好,吃饭不过饱”;“每餐八成饱,保你身体好”;“每餐留一口,活到九十九”。

  一般来说,饥饿会造成营养不良,使气血津液化生无源;而过饱则能加重脏腑的负担,损伤其正常的功能。特别是过量食用高蛋白、高脂肪引起的过饱,容易造成食物积聚,对人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首先使胃壁突然扩张而难以进行疋常蠕动,非但不能止常消化,而且难以运转下行,以致造成腹胀、嗳气、反酸;长时间作用将导致肥胖症、内分泌功能紊乱或降低。因此,养生学家均提出每餐吃七八成饱,对健康最为有益。自古我国就流传:“每餐只吃八分饱,无病无灾活到老。”

  节制饮食并不是让人们“饿肚子”,节制饮食是相对于“暴食”、“饱食”、“贪食”而言。为保证人体功能正常发挥、有益身体健康而节制饮食,是科学饮食的一个方面。

  中国古代对节制饮食有深刻的见解,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养生学的发展来说,仍有着现实意义。《黄帝内经》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吕氏春秋》说:“凡食之道,无饥无饱。”苏东坡说:“已饥方食,未饱先止。”《太上老君养生诀》说:“体欲常劳,食欲半饱。”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