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病和胃病的辨证施治

2015-04-01 11:47:18

  一、脾病

  (1)实证

  在“病邪的辨证施治”湿证中介绍。

  (2)虚证

  1、中气不足

  主要症候: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稀烂,腹部有重坠感,消瘦,脱肛,子宫下垂等证。舌苔薄白,脉细。

  治疗方法:补中益气,用黄芪,党参,升麻,白术,茯苓,甘草,红枣等。

  2、脾阳不振

  主要症候:面色苍白,大便稀薄且有不消化食物,泛吐清水,腹部冷感,喜热,小便清,胃口不好,乏力,或见大腹膨胀,面浮足肿等证。舌质淡,苔白,脉濡软或沉细兼迟。

  治疗方法:温振脾阳,用干姜,补骨脂,肉果,白术,荜拨等。

  3、脾不统血

  主要症候:便血,尿血,皮下出血,月经过多,面色仓白,神疲之力等。

  治疗方法:补脾摄血,用黄芪,党参,白术,甘草,黄芩,仙鹤草等。

  二、胃病

  (1)实证

  1、胃热

  主要症候:食后易饥,口渴多饮,胸脘杂,或食入即呕吐,或牙龈肿痛,口臭,便秘。舌苔黄,脉数。

  治疗方法:清胃热,用知母,石膏,竹叶,芦根,大黄等药。

  2、胃寒

  主要症候:脘腹冷痛,得热则减,恶心呕吐,呃逆。舌苔白,脉弦。

  治疗方法:温胃散寒,用吴茱萸,川椒,生姜,木香,丁香,制半夏等。

  (2)虚证

  1、胃阳虚

  主要症候:空腹胃痛剧,泛吐清水,喜热喜按,得食痛减。舌苔白,脉沉细。

  治疗方法:温阳暖胃,用黄芪,桂枝,干姜(或高良姜),吴茱萸,木香,荜澄茄等。

  2、胃阴虚

  主要症候:口燥,咽干,胃脘疼痛,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方法:益胃养阴,用沙参,麦冬,玉竹,白芍,甘草,石斛等。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