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伤肾的种种表现及防治

2013-09-02 11:30:28

  《黄帝内经》指出:“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瘘躄为挛。”可见,社会因素十分复杂,其对于人的精神上的损伤也是极其复杂的。

  切望诸君面对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和紧张的生活节奏,要镇定自若,从容待之,有张有弛,紧中求乐;当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涌来时,要冷静分析、当机立断,迅速处理,消除“压迫感”;当社会因素引起你的苦恼惊恐时,要自我宽慰,及时排遣,脱离窘境。如遇突然变故,一定要镇定自若。不要抱怨命运,不可乱了方寸,以致陷入极度的恐慌之中难以自拔。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社会之中,往往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若逢风调雨顺,太平盛世,则人多长寿;若遇社会动荡,疫病侵袭,则人多夭折。惊恐是人们受到突然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和心理活动表现。恐与惊密切相关,略有不同,多先有惊而继则生恐,故常惊恐并提。然惊多自外来,恐常由内生。

  中医认为惊恐伤肾,影响人的正常生理和心理功能,导致多种疾病发生,对健康无益。

社会动乱,生活不安定是造成人们产生惊恐的重要因素。

  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指出:“太平之世多长寿人”。他认为生活在“太平”的安定环境中,是人们长寿的一个重要社会因素,而生活在动乱、贫困的年代,人们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会因钱财、饥饿而相互劫杀。如东汉末年,豪强割据、战火连天、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农民,使田地荒芜、疫病流行、人民惨遭厄运。“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医圣张仲景家“宗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二百多口人的一个大家庭,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还不到十年时间,已有三分之二的人患了伤寒死亡。这一事例,充分说明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造成疾病,对人类是很大威胁。

  又以日本人为例,日本人口平均寿命在战后提高了很多,从50岁提高到73岁,它的原因首先就是没有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人死亡300万人,仅广岛一枚原子弹爆炸就死亡18万人口。当然这一时期出现的长寿人必然是战争的幸免者。与此相对而言,不难理解,和平的时代才是长寿人的环境。

惊恐的避免和排解首先要拥有一个安定和平的生活环境。

  消除导致惊恐的外界环境因素,是避免产生惊恐的重要方面。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人们自由幸福地生活和工作,心地坦然安舒,没有致惊致恐的因素,就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

  战争、灾荒、饥饿、尔虞我诈,人民的生命朝夕难保,百姓昼夜惊恐,怵惕不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人民难能安居乐业,恐惧心理终日缠身,岂有健康长寿之理。社会制度优越,人民安定团结,环境和平幸福,社会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惊恐因素很少,健康长寿者必与日俱增。

  另外,在个体的经历中,任何突发的社会生活事件,如突遇险境、饥馑状态、先富后贫、先贵后贱、社会动乱、战争爆发等均可触发暂时性心理失常,表现出情绪不稳,感觉过敏,过度惊恐,焦虑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心悸、多汗、厌食、恶心、胃肠道不适、尿急、颤抖等症状,严重者出现健忘、失语、定向力与辨识力障碍、紧张性木僵等症状。多数人可在梦境里再现情境中的可怕现象,以致噩梦频繁,惊恐而醒。

  总之,要为人正直、善良、光明磊落。加强思想修养、克己奉公,不损人利己,与人为善,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做一个忠诚、善良、正直、襟怀坦白、光明磊落的人。具有这样高尚情操的人,于国、于人、于己皆无有愧,故能安然处世,无恐惧心理产生。正如俗话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