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6 11:54:51
人类长期生活在天然电离辐射的环境中,各地的放射性强度(本底)不同,估计每人每年可受到0.001戈瑞(100毫拉德)以上的内外照射。我们日常生活中接受的某些医疗,照射,如体检胸透一次,可受到(0.258〜5.16)X10-4/千克(0.1〜2伦)以上的外照射。这些都不会使人引起放射性损伤。因为这样低的辐射剂量,健康人都能自然地适应。
放射性物质自发地释放出各种射线,其中有甲(α)、乙(β)、丙(γ)三种射线和中子(η)是主要的。它们的性质和穿透能力不同,对机体的作用方式各异。丙种射线和中子穿透物质的能力最强,可引起机体外照射损伤。如放射性物质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粘膜及伤品进入机体时,甲种、乙种射线则起主要作用,因为它们有很强的电离作用,可引起内照射损伤。如乙种射线作用于皮肤,可引起“一线烧伤”。
内外照射损伤均有急、慢性之分。急性损伤仅发生在意外事故或误服放射性物质时。平时多见的是慢性损伤,即慢性放射病。
慢性放射病,是指机体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受到低剂量的照射,损伤累积直至引起的全身性疾病。慢性放射病主要发生在从事外照射工作者中,因防护条件差和违反操作规定而致病。
多数病人有头昏、头痛、乏力、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易激动、心悸、气短、食欲减退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综合征,其中乏力、头昏、头痛、睡眠障碍等出现最早,常见地血象的变化之前。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阳性体征。
慢性放射病人造血系统改变的特点,是外周血液的变化早于骨髓的变化。一般又以白细胞变化较早,血小板、红细胞的改变出现较晚。白细胞的数量变化有三种类型:白细胞数超过正常值的增高型,白细胞在正常值上下波的波动型和白细胞数低于正常值的减少型。其中,增高型少见,减少型多见于受照射剂量较大者。
还可表现生殖功能改变和物质代谢的异常。内照射放射病发生较少,一旦发生,除了神经衰弱症状较明显外,常见四肢、胸骨、腰椎等部位的疼痛。由于,进入体内的放射性物质的选择性分布和蓄积,造成慢性内照射的选择性损伤,如放射性锶、铯、镭进入机体后,选择性地分布在骨组织内,故可引起骨痛、骨髓造血障碍、骨坏死及骨肿瘤等;放射性钍、钼进入体内后,选择性分布在肝脏,可引起肝炎、肝硬变、肝癌等;放射性碘选择性分布于甲状腺,可引起甲状腺为、甲状腺肿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