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0 11:11:06
现在的教育把“思考”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的确,“思考”是很重要的。因为现代社会信息繁多,信息处理的能力也就自然地涉及“思考”,“思考”能力的增强意味着综合处理信息能力的增强。
但是,问题在于思考的平台。如果思考没有一个坚实的脑力的平台,就无从谈及思考。只有在一个基本的底盘上,才会有“思考”这种行为。
要建立一个坚实的平台,研究者认为首先还是要进行读与算的训练。不建立一个基本的平台,最终思考的平台会受到局限,思考能力也就被固定下来。人的身体其他部分也同样。比如,给一个基础体力很差的孩子即使教了复杂的器械体操,他也不会做。只有具备了基础体力,才能学会各种运动。
如果忽视了基础,而一味地强调应用,就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拿体育运动来说,如果只重视特殊技能的培训,在一个孩子还没基础体力的时候,放弃体力的培育,就让他上鞍马做难度很高的旋转动作,后果可想而知。
在学习教育中也一样,家长总觉得学校教的内容不够,很多的家长在家里另给学生“开小灶”,如果家庭做不到,就把孩子送到各种学习班和培训班,所以大家常常能看到,孩子一放学赶往各种学习班,直到深夜12点才回家。甚至很多家长和孩子把这种生活当成了理所当然。
研究者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一个基础脑力平台,即使思考,也不会有什么实际内容。这样的理论每个人都能理解,也认为是正确的,但事实上,家长们为什么会变得忘记了基本条件,而成为现在这个让家长和孩子疲于奔命的样子呢?看来我们大家都应该站在科学的角度上好好反思一下。
我们经常可以在影视作品中看到,或听上了年纪的老人说,在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中,教师让幼小的孩子大声朗读那些他们根本就搞不清意思的文章,比如《四书》、《五经》。对于数学的训练,并没有今天的代数、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只是学习珠算和一些相对简单的运算。一般平民家庭的孩子,读完私塾后,就等于完成了教育,可以走入社会。
作为中国的近邻一日本,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他们的教育模式是仿照中国的,日本江户时代的寺子屋,就是相当于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私塾。随着西方文明的涌入,中国和日本的私塾教育都被西方的学校教育所取代,私塾中让孩[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也一直被现代教育所诟病。
作为热爱自己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川岛教授,从脑科学的角度,对日本江户时代的教育方式进行了重新的理解,这对我们中国人,尤其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也是一种启发。
他认为,日本江户时代的寺子屋的教育方式是让孩子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实施读、算练习,而几乎没有实施思维教育,即使不懂意思,学生也得朗读和背诵《论语》。口本明治时代还残留着江户时代的寺子屋式的教育方式,以读书和打算盘为主。接受了那样教育的明治时代的人,到了三十来岁的时候,走出国门,进行国际交流,他们甚至比现在的人更有交际能力。他们并没有接受像现在日本人所接受的英语教育,他们接受的仅仅是读书和背书的教育,却在后来学习外语的时候显示出较强的能力。所以川岛教授认为,正是儿时的读书和简单运算教育让那个时代的人充分开启了大脑额叶前区的功能,以至于取得了明治时代的成功。
脑锻炼能让我们变得聪明吗?
从科学家们致力研究脑科学取得的进展来看,大脑具有可塑性,并且他们找到了可以改善大脑机能的部位—额叶前区;通过痴呆症患者症状改善的神奇效果来看,我们可以肯定地认为,通过锻炼,我们可以变得更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