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5 11:18:51
我们都知道,过高的胆固醇是导致我们患上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所以对于胆固醇我们是感到深恶痛绝。那么,胆固醇真的是如此的一无是处吗?我们是不是对胆固醇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呢?
误区一、只有坏的胆固醇才是引发危险疾病的罪魁祸首
正常而言,我们的动脉内壁都是光滑的、坚实而富有弹性的,而如果动脉内膜上沉积了大量的血脂,就会导致粥样斑块的形成,血管壁也随之增厚、僵硬、钙化,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粥样”硬化。而血管粥样硬化是导致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等系列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
经过现代医学解剖发现,“坏的胆固醇”偏高才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原因。这是因为由“坏的胆固醇”组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除了影响脏器供血之外,它还具有不稳定、容易破裂等特点,会在短时间内堵塞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者脑卒中,危及我们的生命。
误区二、大部分的胆固醇其实是我们自身合成的
有些人认为,只要坚持吃的清淡甚至是素食就可以起到有效控制胆固醇水平。其实这样的认知是错误的。
经过研究发现,人体内大约有70%的胆固醇都是我们自身合成的,而且这种合成是不断进行的。
误区三、他汀类药物是有副作用的
很多血脂高的患者担心他汀类药物对我们的身体存在极大的副作用,所以一般在血脂恢复到正常水平之后就会停止服药。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
在人群中,他汀类药物副作用发生的概率是极低的,长期服用的患者只要随时与医护人员沟通并且定期检查身体,就可以有效监测并控制用药物的副作用。
目前他汀类药物是公认的降低胆固醇最有效的药物,即使血脂水平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也需要坚持服药。如果擅自停药,会使心脑血管疾病病发的风险再次增高。
经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胆固醇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合理的饮食,搭配以适量的运动等,才能起到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