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平衡是生命之本

2015-09-19 11:26:26

  《易经》中把万事万物的运动都归结于阴阳运动,包括日月的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春夏秋冬、白天黑夜的变化,当然,还有我们的生命。《黄帝内经素问》中也提到:“生之本,本于阴阳”,指出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的变化。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部充满了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只是各自划分的依据不同而己。比如,人体的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筋骨为阴,皮肤为阳;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拿气和血来说,它们的生成和来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遵守了事物划分阴阳的相关性的原则,但又因为二者性状不同,气无形,血有形,因此气属阳,血属阴。

  在我国古代养生学中,十分注意调理阴阳这条原则,这可以说是养生的一条总则。

  中医里认为,阴与阳是“互根”的,这句话用白话译过来就是,阴阳互为根底,阴是从阳中生出来的,阳是从阴中生出来的,阴阳互相依赖,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比如说,人体中的气和血,前者是无形的、动态的,属阳;后者是有形的、静态的,属阴。血只有在气的推动下才能流遍全身,起到营养全身、将代谢废物输送到排泄器官的功用。另一方面,气只有依附在血上面,才能发挥它的功能,失去血,气本身也不可能存在,将成为无根之本,无源之水了。明白这一点对于养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阴和阳之间还有另外一层关系,即“阴阳消长”,就是说阴阳是对立的,阳长阴就消,阳消阴就长,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弱。在正常情况下,阴与阳是处在相对平衡的协调状态下的,但是在一走限度内,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以处于阴阳矛盾两面的气和血为例,当气推动血液流动时,要消耗能量物质,也就是消耗一部分血,使之变成气,于是血受到损耗减少,而气得以增长,这样就产生了不平衡;另一方面,气的推动又可以使人体摄入的营养变成精微物质,化生为血液,从而使血的损耗得到补充,使之又达到平衡状态——同样,在这个过程中,气也被消耗了一部分而减少。阴阳气血就是这样互相滋长、消耗,从而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状态。

  对每个人来说,如果体内的阴阳平衡,那么他一定是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脏安康,具有很强的生命活力,能吃能睡,气色良好,心情愉悦,而且耐受疲劳度强,抵抗一般疾病的能力也强。相反,阴阳平衡的失调会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其中一个脏器受损,其他的脏器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平时必须要注意身体的整体调理和养护,还要注意尽早清理体内不利因素,调节平衡、补充营养,达到所谓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