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参鸡片汤:滋养五脏,被精添 材料 鸡片300克,西洋参5克,冬算片50克,嫩黄瓜250克,水发木耳10朵,银粉丝15克,猪油25克,盐5克,酒8毫升,葱丝、姜丝、胡椒粉各少许,水2000毫升。 做法 先将鸡片用开水煮一下,
车前汁:清热利湿 材料: 鲜车前草、蜂蜜各适量。 做法: 鲜车前草捣烂、取汁100毫升,调入蜂蜜适量,顿服,每日2次。 功效: 可清热利湿。适用于湿热下注之皮肤瘙痒。
鳢鱼冬瓜汤:清热利水 材料: 鳢鱼1条,冬瓜500克,葱白3-5根。 做法: 鱼去鳞、腮、内脏,洗净;冬瓜(不去皮)洗净,切块;同放入沙锅,加入适量水、葱白;武火烧沸,文火炖熟,加食盐调味。食鱼、冬瓜
冬瓜薏米瘦肉汤:袪湿除斑,养血 材料 猪瘦肉250克,冬瓜1500克,薏米60克,陈皮1片。 做法 先将冬瓜(连皮留瓜)瓜洗净,切块;薏米、陈皮洗净;猪文火煲2小时,调味借用。食肉、冬瓜、薏米、陈皮,喝汤。 功效 袪
凉拌莴苣丝:清热利尿 材料: 鲜莴苣(莴笋)250-500克,食盐、黄酒各适量。 材料: 将鲜莴苣去皮、洗净,切丝、加食盐、黄酒适量调味,佐餐食用。 功效: 可清热利尿。适用于湿热下注之皮肤瘙痒。
贞杞虫草鸡:益气养血、滋阴补阳 做法 女贞子、黄芪各30克,冬虫夏草3~5枚,装入药袋中,鸭子一只放入沙锅中,加入药袋,葱、姜、料酒、盐、水适量,烧开后用文火炖至鸭肉熟烂,拣去药袋、葱、姜,加入胡椒粉、
排骨海带汤:利水泄热 材料: 猪排骨250克,海带100克。 做法: 将排骨洗净切段;海带洗净切块。二味放入沙锅,加水煮汤,待排骨煮烂熟,加食盐调味。吃排骨、海带,喝汤,隔数日1次。 功效: 可利水泄
淫羊藿:降血压 淫羊藿,又名仙灵脾、放仗草、三枝九叶草、牛角花、干鸡筋、弃杖草、黄连祖等,为小檗科植物箭叶淫羊藿、大花淫羊藿、心叶淫羊藿的全草。以梗少、叶多、色黄绿、不破碎者为佳
枸杞子乌蛇粥:冲任失调所致的荨 材料: 枸杞子18克,玫瑰花3克,桃仁9克,乌蛇18克,粳米60克。 做法: 前四味煎汤,去渣后入粳米煮粥。每日1剂,连服10-15剂。 功效: 适用于冲任失调所致的荨麻疹。
杜仲猪腰:滋补肝肾 做法 炒杜仲12克放沙锅内,加水100毫升,煎至50毫升取药汁。猪腰子250克剔去臊腺筋膜,切腰花,加入药汁、料酒、盐、白糖、淀粉拌匀。油至八成热,投入葱、姜、蒜、花椒炒散,放
黄精豆腐汤:安五脏,延年益寿, 材料 大米200克,黄精15克,豆腐、海米、海带丝、调味品等各适量。 做法 将黄精洗净后,切细,放在大米内煮成黄精米饭。另做豆腐汤,材料除豆腐外,还加海米、海带丝等,加调味
芪术防风小麦红枣汤:适用于荨麻 材料: 北芪18克,白术15克,防风9克,浮小麦18克,红枣20克。 做法: 五味煎汤服,吃红枣、小麦。每日1剂,连服5-6剂。 功效: 适用于卫阳不固引起的荨麻疹,发疹每于出汗之后。
常用食材滋补面面观 粳米——平和五脏 补养功效 粳米米糠层的粗纤维分子有助胃肠蠕动,对胃病、便秘,痔疮等疗效很好; 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减少高血压的发生率; 粳米中的蛋白
番茄墨鱼汤:滋阴润燥,补中活血 材料 番茄200克,鲜墨鱼200克,姜5克,葱5克,盐5克,绍酒10克,素油30克。 做法 把番茄洗净,切薄片。 鲜墨鱼洗净,去黑色筋膜,切4厘米见方的块;姜切片,葱切段。 把墨鱼和番茄放
圆肉甲鱼汤:疏肝补肝,补肾养阴 材料 活甲鱼1只(约500克),山药30克,桂圆肉20克,姜5片,料酒、盐适量。 做法 将甲鱼放入45°C温水中令其排尽尿液,然后烫杀,去肠杂、头、爪,洗净后加水适量,与山药、桂圆肉
黄鳝芦根汤:滋阴益气,补肝肾 材料 黄鳝、芦根、桑寄生、盐、鸡精、味精各适量。 做法 黄鳝洗净去内杂放入锅内,加芦根、桑寄生、清水适量,武火煮沸,文火将鳝炖烂熟,去药渣,加盐、鸡精、味精即可。 服法
玉米蝉衣汤:补中益脾,止渴消肿 材料 玉米须6克,玉米20粒,蝉衣3个,蛇蚊1条。 做法 将以上4味置锅中,加入适量水,于火上煎煮为汤。 服法 每日饮服2次,1个月为1个疗程。 性味归经 玉米须性平,味甘、淡,归肾、
泥鳅芡实汤:健脾利水,滋阴通络 材料 泥鳅200克,芡实30克,薏米30克,豆腐250克,料酒10毫升,生姜5克,葱10克,盐3克,鸡精2克,味精2克。 做法 先将芡实、薏米装入纱布袋,扎紧口,放入锅内煎取药汁。 泥鳅去内脏
乌龟补血汤:益阴补血,利尿利胆 材料 乌龟1只,玉米须50克,瘦肉150克,盐3克。 做法 玉米须用清水浸泡待用,乌龟剁开,斩去头和爪,去除内脏,冲洗干净,瘦肉洗净。瓦煲内放适量清水,用料一同放入煲内,以文火
灯芯葱白汤:清热解毒,通阳利水 材料 葱白3根,丝瓜150〜200克,灯芯草50克。 做法 将丝瓜洗净,切成小块,同葱白、灯芯草加水3碗,煎至半碗。 服法 随意服。 性味归经 灯芯草性微寒,味甘、淡,归心、肺、小肠、